红网涟源市分站讯(杨春焕 通讯员 刘文胜 李峰)11月8日,七星街镇檀山村的连片水稻田里机声隆隆,只见一辆辆秸秆粉碎还田机、秸秆打捆机正在来回穿梭。打好捆的稻草经妥善存储后,留作过冬时牛羊的饲料;粉碎后的秸秆用于还田肥地。这是涟源市今年推广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现场演示会的一个场景。
市农业农村局农环站负责人介绍,过去水稻收割后,村民一般采取田间就地焚烧的方式,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说,还容易留下秋冬季节的火灾隐患。为解决这一问题,拓展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今年10月,我市专门出台中央财政支持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方案,采取“市级监管、区县负责、乡镇实施”的三级联动机制,将建成区域全覆盖的秸秆收储运体系,完善秸秆利用的收储运-加工-还田等循环产业模式。计划在乡镇建设4个收储中心和10个村级秸秆收储运点,采取三种方式处理秸秆,即在草食动物养殖量大的8个乡镇推行秸秆饲料化利用,年利用秸秆400吨以上;建秸秆肥料化示范点1个,年利用秸秆1000吨以上;建秸秆工业原料加工示范点1个,年利用秸秆1000吨以上;探索秸秆在青贮饲料发酵、秸秆草绳生产、有机肥生产中的应用,确保全市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为推广这一工作,涟源市计划投资1200万元用于项目建设,成立全市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小组,各乡镇街道建立相应的工作专班,统一组织实施,采取广泛宣传发动,聘请有关农技、畜牧等方面专家进行技术培训,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企业实施、农民参与”的原则,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投”的方式,扶持管理规范、运营良好、联农带农能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5家以上,实现秸秆利用的专业化和产业化,建立秸秆还田、收储运和综合利用的社会服务体系。秸秆还田离田,可实现资源的增值,打通利益链形成产业链,有效提高种植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方共赢。
来源:涟源新闻网
作者:杨春焕 通讯员 刘文胜 李峰
编辑:曾灿芳
本文为涟源市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hnlyxww.com/content/2021/11/10/10385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