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汇聚智慧谋发展 文旅兴城启新程——市政协“擦亮涟源文化名片 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侧记

来源:涟源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黄超 编辑:石成 2025-11-23 22:28:08
—分享—

文旅融合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提出的两个"融合命题"之一。涟源,一方底蕴深厚、人文荟萃的沃土,湘军文化、抗战文化、药王文化在此交汇,瑰宝璀璨。如何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使丰厚的文化积淀转化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这是时代浪潮向涟源提出的发展必答题。

为探寻属于涟源的答案,今年4月,市政协组建5个专题调研组和1个综合协调组,深入全市重点景区、文旅企业、乡镇村落开展实地调研,并赴贵州台江、株洲攸县、湘西边城、邵阳隆回等地学习考察。这场调研不仅是对涟源文旅家底的系统盘点,更是一次发展思路的深度启迪,目标清晰而坚定:如何将“山水相涟、幸福之源”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让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驱动发展的澎湃动能。

走在湄江风景区,独特的岩溶地貌令人叹为观止;置身龙山国家森林公园,2300多种中草药资源散发着“天下药山”的独特魅力;杨市镇规模宏大的湘军古建筑群,在夕阳下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而钱钟书先生的一部《围城》,更在这里留下了独一无二的文学印记。

然而,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短板与瓶颈同样不容忽视,这些熠熠生辉的文旅名片,尚未完全转化为发展动能,资源优势与产业短板形成的强烈反差,成为横亘在涟源高质量发展路上的现实困境。

问题浮出水面,对策也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逐渐成型。在政协涟源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暨“擦亮涟源文化名片 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上,特邀专家及各界别委员畅所欲言,纷纷给出答案。

湖南景萌景观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谭曙洸以其五年深耕的实践,指出涟源文化的精髓在于“融合”,融汇了商业精神与士人风骨,形成了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地域个性。这种“无法被简单定义”的特性,恰恰是文旅融合发展最深厚的土壤。

“围城·时光里”项目负责人朱龙,这位被文化吸引而来的新涟源人,带来了外部视角。他强烈建议聚焦“围城”超级IP实现城市“出圈”,并重新定义“两翼”为“神奇湄江”与“天下龙山”,同时挖掘“三线”工业遗产,构建更丰富的产品体系。

娄底文旅投董事长谢宝国的发言则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理性:文旅产业是“一把手”工程,需久久为功的耐心和“长期主义”的坚持。他强调要从“投资于物”转向“投资于人”,加快新消费场景的培育。

老领导梅国华的发言引人深思:“娄底人、涟源人知道湄江、龙山、湘军故居、围城故里,隔远了别人就不知道了。”他顿了顿,环视会场:“一定要千方百计打响一张名片。一个地方,一张名片响亮就够了……这张名片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涉及软件、硬件、文化、制度、法律多个方面,但是其中,文化是灵魂。”

广泛的调研与深入的讨论,最终凝聚成清晰的发展共识。应坚持规划引领,构建城区围城文化区、湄江山水区、龙山康养区、湘军古建筑区四轮驱动,串联全市农业观光、红色研学、体育运动、非遗体验等业态的全域发展新格局;坚持文化赋能,聚焦“围城、药王、湘军”三大核心IP,推动文物、文创、文旅深度融合;坚持改革创新,通过理顺管理体制、培育特色业态、强化品牌营销,提升核心景区运营水平;坚持多维共进,深化农文旅、体文旅融合,培育新业态;坚持服务提质,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配套,并打造智慧文旅平台,最终形成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产业为翼的融合发展新局面,全面擦亮涟源文化名片。

资源会枯竭,文化却历久弥新。当龙山的药香、湄江的秀水、杨市的古韵、“围城”的哲思被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纽带紧密相连,当每一处资源都被精心打磨、每一次体验都让游客念念不忘,涟源必将完成从拥有文化“名片”到树立文旅“品牌”的华丽蜕变,真正成为无数人心向往之的“山水相涟·幸福之源”。

来源:涟源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黄超

编辑:石成

本文链接:http://www.hnlyxww.com/content/646955/66/1545053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涟源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