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追记青海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朱治国。年仅43岁的朱治国,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事业。他的一生,是勤勉务实的一生、是为民造福的一生、是清正廉洁的一生,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学习铭记。我们要在“见贤思齐”中获取精神力量,让榜样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长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优秀党员干部。
要学出爱岗敬业、勤勉务实的职业操守,将担当实干融入骨髓。“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是他一生的写照。从一名扎根基层的大学生干部到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他一直躬身践行。为筹备好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连续一个多月加班到深夜;连续3天,驱车行驶1500公里,走访近50个村,只为确保村(社区)换届选举工作平稳圆满完成。在他心中,工作永远是第一位。每当别人疑惑不理解时,他的回答永远是“党让干啥就干啥,接过来就必须干好”。“做人要实,干工作更要务实”。求真务实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永远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对于组织交代的任何事情,要少抱怨,多想多思考如何才能把工作做好。如此,才是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对组织负责。
要学出牢记宗旨、为民造福的公仆情怀,将群众冷暖挂在心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朱治国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每次下乡,朱治国总能很快和村里的大爷大妈熟络起来,办公室有群众来时,他会热心端上一杯热茶,并让大家放心诉说难题。”是啊,他的心中装着群众,所以才能迅速融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22年来,他走遍了全省362个乡镇。从基层党建考核到干部考察、从基层换届选举到村干部教育培训、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到实施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从提升村(社区)干部报酬到解决牧民安居问题,这一桩桩事情,他都会亲自下乡、走村入户,了解详细情况,并认真做好相关笔记。这个群众口中的“好尕娃”是值得我们一生学习的好榜样。身为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我们不能忘记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要牢记为民服务宗旨,多下乡、多入户、多了解实际情况,切切实实为群众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要学出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行,将纪律规矩挺在前面。“一身正气常律己,两袖清风不染尘”是他一生的原则。朱治国常常告诫下属:“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田’,不是‘自留地’”。在他22年的工作生涯中,他的家人和朋友从未从他身上获得一丁点的“好处”。所以当有人劝他在格尔木市政府当司机的好友找他打招呼时,他朋友断然回绝“他从不会用权力为朋友谋私利。”他就是这样地大公无私、清正廉洁,当妻子病重时,要把房子卖掉才有钱给妻子治病。我们党员干部,正是要学习他这种清廉精神,做一个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一心为公的人。如此,我们在工作中才不会被个人私利所牵扯,干干净净、坦坦荡荡,干事创业才能底气十足、才能硬气、才能有所作为。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让我们把对朱治国同志的缅怀埋入心底,时刻保持昂扬斗志、为民情怀,立足岗位作贡献,责任上肩敢担当,清正廉洁作表率,用一流的工作业绩回报组织和人民的信任和期盼。(通讯员 刘令)
来源:涟源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令
编辑:吴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