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公示
公示期限;30天
公示日期:2012年10月30日——2012年11月28日
公示单位:涟源市规划局
附加说明:如有合理性意见和建议,请于公示时间内向我局反馈,或将意见发至电子邮箱272381653@qq.com
联系人:梁志祥
电话:0738-6548966 15907386577
涟源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简要说明
第一章 规划背景
随着涟源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和城区不断向外扩展,从而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有更明确的功能分区,实现城市的合理规划和优化配置。如何充分利用区域地理条件、资源优势及交通优势改造和建设好涟源市老城区,实现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合理与有机发展已成必然。
第二章 规划依据和规划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涟源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年)》;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00-95)》;
7、娄底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8、其他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等。
二、规划原则
1、以《涟源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结合涟源市城现状发展情况及发展条件,注重规划的合理性,在保证城市质量的前提下,对城市用地布局作局部调整,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确定合理可行的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及建设规模容量。
2、突出涟源市地方特色,研究老城区的开发建设模式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突出城市建设,展现涟源市老城区的风貌。
3、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规划,创造有吸引力的开发环境,突出满足城市非盈利性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控制要求;
4、注重可持续发展原则,重视环境保护和城市生态建设。
5、充分考虑远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国家各项规范、标准的允许范围内适当提高标准。
第三章 指导思想及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1、注重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解决好居民的工作生活问题。
2、因地制宜,努力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文明社区;
3、科学合理地确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结合地方实际情况适当超前,使控制指标更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为规划管理和开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4、积极推进规划、建筑领域的新技术、新手法的应用,以超前的意识、整体的观点综合分析该区的规划结构和布局,并为将来的完善和更新发展留有余地。
二、规划目标
1、功能结构合理;2、综合环境宜人;3、城市形象鲜明;4、规划管理可行。
第四章 职能及规模
一、职能
以现状老城区为核心,依托现有的各项服务设施,发展成为全市性的商贸、文教、居住、行政综合区。
二、规划用地规模
本规划区规划人口69468人,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 483.16公顷,规划建设用地468.02公顷;规划居住用地225.43公顷,人均居住用地32.45平方米/人。
城市用地汇总表
序号 |
类别名称 |
面积(公顷) |
占总用地比例(%) |
1 |
城市用地 |
483.16 |
100 |
2 |
城市建设用地 |
468.02 |
96.87 |
3 |
非建设用地 |
15.14 |
3.13 |
城市建设用地统计表
序号 |
用地代码 |
用地名称 |
面积 (hm2) |
占城市建设用地 (%) |
人均 (m2/人) |
||||||
现状 |
规划 |
现状 |
规划 |
现状 |
规划 |
||||||
1 |
R |
居住用地
|
115.12 |
226.70 |
44.9 |
48.44 |
25.25 |
32.63 |
|||
其中 |
一类居住用地 |
—— |
42.89 |
—— |
8.64 |
—— |
6.17 |
||||
其中 |
住宅用地 |
—— |
42.26 |
—— |
8.50 |
|
6.08 |
||||
服务设施用地 |
—— |
0.63 |
—— |
0.13 |
—— |
0.09 |
|||||
二类居住用地 |
61.51 |
151.73 |
24.0 |
30.58 |
13.49 |
22.25 |
|||||
其中 |
住宅用地 |
—— |
149.77 |
—— |
30.00 |
—— |
21.82 |
||||
服务设施用地 |
—— |
1.96 |
—— |
0.58 |
—— |
0.42 |
|||||
三类居住用地 |
53.61 |
32.08 |
20.9 |
7.63 |
11.76 |
4.38 |
|||||
2 |
A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
44.36 |
37.35 |
17.3 |
8.05 |
9.73 |
5.38 |
|||
其中 |
行政办公用地 |
21.77 |
9.12 |
8.5 |
1.95 |
4.77 |
1.31 |
||||
文化设施用地 |
0.36 |
4.47 |
0.1 |
0.89 |
0.08 |
0.64 |
|||||
教育科研用地 |
17.55 |
16.56 |
6.8 |
3.67 |
3.85 |
2.38 |
|||||
体育用地 |
1.22 |
3.53 |
0.5 |
0.75 |
0.27 |
0.51 |
|||||
医疗卫生用地 |
2.84 |
2.86 |
1.1 |
0.61 |
0.62 |
0.41 |
|||||
社会福利用地 |
0.54 |
0.47 |
0.2 |
0.10 |
0.12 |
0.07 |
|||||
文物古迹用地 |
0.08 |
0.34 |
0.03 |
0.07 |
0.02 |
0.05 |
|||||
3 |
B |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
27.04 |
58.65 |
10.5 |
11.86 |
5.93 |
8.44 |
|||
其中 |
商业用地 |
20.49 |
48.17 |
8.0 |
9.70 |
4.49 |
6.93 |
||||
商务用地 |
5.16 |
5.86 |
2.0 |
1.25 |
1.13 |
0.42 |
|||||
娱乐康体用地 |
—— |
2.90 |
—— |
0.62 |
—— |
0.90 |
|||||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
1.39 |
1.30 |
0.5 |
0.28 |
0.3 |
0.19 |
|||||
4 |
M |
工业用地 |
28.52 |
9.02 |
11.1 |
1.93 |
6.25 |
1.30 |
|||
其中 |
一类工业用地 |
9.80 |
3.76 |
3.8
|
0.80 |
2.15 |
0.54 |
||||
二类工业用地 |
18.12 |
5.26 |
7.1 |
1.12 |
3.97 |
0.76 |
|||||
5 |
W |
物流仓储用地 |
1.58 |
5.21 |
0.6 |
1.11 |
0.35 |
0.75 |
|||
6 |
S |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
36.47 |
88.55 |
14.2 |
18.61 |
8.0 |
12.54 |
|||
其中 |
城市道路用地 |
30.25 |
82.87 |
11.8 |
17.40 |
6.6 |
11.72 |
||||
交通枢纽用地 |
6.22 |
3.18 |
2.4 |
0.68 |
1.36 |
0.46 |
|||||
交通场站用地 |
—— |
2.50 |
—— |
0.53 |
—— |
0.36 |
|||||
7 |
U |
公用设施用地 |
2.51 |
3.41 |
1.0 |
0.73 |
0.55 |
0.49 |
|||
其中 |
供应设施用地 |
1.15 |
2.53 |
0.4 |
0.54 |
0.25 |
0.36 |
||||
环境设施用地 |
0.02 |
—— |
0.007 |
—— |
0.004 |
—— |
|||||
安全设施用地 |
0.45 |
0.59 |
0.2 |
0.13 |
0.1 |
0.08 |
|||||
其他公用设施用地 |
0.89 |
0.29 |
0.3 |
0.06 |
0.20 |
0.04 |
|||||
8 |
G |
绿地与广场用地 |
0.81 |
39.13 |
0.3 |
8.36 |
0.18 |
5.63 |
|||
其中 |
公园绿地 |
—— |
34.07 |
—— |
7.28 |
—— |
4.90 |
||||
防护绿地 |
—— |
3.13 |
—— |
0.67 |
—— |
0.45 |
|||||
广场 |
0.81 |
1.93 |
0.3 |
0.41 |
0.18 |
0.28 |
|||||
总计 |
总用地 |
256.41 |
468.02 |
100 |
100 |
56.23 |
67.37 |
||||
|
|
|
|
|
|
|
|
|
|
|
|
备注:现状人口45659人;规划人口69468人计。
第五章 用地布局
一、功能定位
以现状老城区为核心,依托现有的各项服务设施,发展成为全市性的商贸、文教、居住、行政综合区。
二、用地规划结构
本次规划根据实际开发情况采用组团式布局的结构,其特点可概括为“一带、三轴、五区”。
一带:即涟水风光带;
三轴:即沿人民路、交通路、以及新城路沿线发展特色鲜明的城市建筑,营造丰富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五区: 即由南北城市干道划分的五个城市片区组团,分别是交通路城市核心区、中心居住片区、新城路综合片区、环北路居住片区、火车站片区。
第六章道路交通规划
规划区道路分为三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一、主干路
主要指娄涟公路、环北路、人民路、梅亭路、交通路、207联络线、新城路、书院路,红线宽度为30-60m,娄涟公路、环北路断面采用快慢结合的形式,人民中路、交通路采取机非混行的道路断面形式。
其中,娄涟公路根据涟源城市实际发展需要,其红线宽度由原55m,本次规划调整为60m的红线宽度,确保城市建设发展需要。
二、次干路
红线宽度为20-24m,道路断面采用一块板的断面形式。主要有幸福路、支路十七、果园路、福涟路、双拥路、沿河大道。
三、支路
红线宽为12-16m,道路断面采用一块板的断面形式。
四、停车场
本次规划设计机动车公共停车场6处,总面积2.15hm2。
第七章 绿地及广场用地规划
本片区内规划公共广场4处,总用地1.93公顷,主要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同时它又是城市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结合部,使城市与自然界有机的融合成一体。
规划区内绿地用地共计39.13公顷;其中公园绿地34.07公顷,防护绿地3.13公顷,广场用地1.93公顷。
第八章 拆迁安置问题
为了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管理的弹性、适应分期实施的滚动开发方式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拆迁安置应结合片区的开发进度分期实施,拆迁安置区应结合附近居住区集中布置。规划中设置了18 处安置区。具体面积与位置如下表:
片区村民安置用地规划一览
序号 |
地块名称 |
安置人口 (户) |
所需地块面积(公顷) |
所需建筑面积(公顷) |
具体位置 |
安 置 村 |
1 |
A-04 |
903 |
4.06 |
8.12 |
207联络线与娄涟公路交汇处 |
蓝田镇 |
2 |
A-06 |
743 |
3.34 |
6.68 |
城北公园西侧 |
蓝田镇与建中村交界处 |
3 |
A-18 |
409 |
1.84 |
3.68 |
环北东路以北、城北公园以南 |
蓝田镇 |
4 |
B-39 |
372 |
1.67 |
3.34 |
果园路以西、体育馆以东 |
蓝田镇 |
5 |
B-63 |
769 |
3.46 |
6.92 |
新城南路以东 |
马家境村 |
6 |
B-65 |
352 |
1.58 |
3.16 |
福涟路以南、新城路以东 |
马家境村 |
7 |
B-72 |
494 |
2.22 |
4.44 |
福涟路以南、书院路以西 |
马家境村 |
8 |
C-41 |
269 |
1.21 |
2.42 |
双江街 |
蓝田镇 |
9 |
C-45 |
689 |
3.10 |
6.2 |
双江街 |
蓝田镇 |
10 |
D-11 |
138 |
0.62 |
1.24 |
人民东路以南、三一公司以南 |
马家境村 |
11 |
D-31 |
123 |
0.55 |
1.1 |
新城南路以东 |
石枚村 |
12 |
D-34 |
194 |
0.87 |
1.74 |
新城南路以东 |
石枚村 |
13 |
D-37 |
160 |
0.72 |
1.44 |
梅婷璐以南 |
石枚村 |
14 |
D-38 |
74 |
0.33 |
0.66 |
梅婷璐以南 |
石枚村 |
15 |
E-09 |
552 |
2.48 |
4.96 |
火车站站前广场以南 |
蓝田镇 |
16 |
E-17 |
549 |
2.47 |
4.94 |
车站路以南 |
蓝田镇 |
17 |
E-23 |
285 |
1.28 |
2.56 |
车站路以北、新城路交汇处 |
蓝田镇 |
18 |
E-24 |
67 |
0.30 |
0.6 |
车站路以北、新城路交汇处 |
石枚村 |
|
合计 |
7142 |
32.1 |
64.2 |
|
|
第九章 防灾规划
一、 防洪规划
防洪标准:山洪按50年一遇设计,泥石流按50年一遇设计。
二、 消防规划
1、规划区内已有涟源市消防大队,可满足区内消防责任需要,规划不考虑另建。
2、人工水源为主,自然水源为辅的消防供水方式,确保消防供水水量和水压,消防通道的建设和管理严格按照消防行业标准执行,确保消防安全。
三、 抗震规划
1、按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进行场地内的地震动参数复核,按照安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烈度,安评结果未做出前,建筑设计按六度设防。
2、加强抗震工作开展,按照要求建设防震设施,疏散通道、疏散场地、救灾系统按要求配备齐全。
四、人防规划
坚持保护重点、疏防结合、长期建设、平战结合的人防原则,对防护重点加强保护,人防工程建设达到国家和地方相应标准要求。
第十章 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一、给水工程规划
根据用水量计算,规划范围内最高日用水量为4.37万m3/d,主要由涟源市第一水厂供水。
二、排水工程规划
1、本次规划已建老城区采用雨污合流制,新建区域采取雨污分流。
2、整个系统根据地形特点及路网规划,划分为六个排水区。
3、规划范围内最高日污水量为34960 m3/日。
三、电力工程规划:
1、本片区总用电负荷为31716kw。
2、规划电源:由涟源110KV变电站供电。
四、电信工程规划
1、规划范围内电话装机容量规划为52302线。
2、规划邮政代办点两处
五、燃气工程规划
1、规划范围内气源采用天然气;规划近期可采用罐装液化石油气供气。
2、年平均日用气量为25559Nm3/日
3、气源来自涟源市城天然气气门站。
六、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1、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以国家标准为依据,按照“因地制宜、清洁城市、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从而依靠群众、清洁城市、造福于民。
2、采用“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以保护规划的连续性。
3、结合城市的环卫规划,坚持环卫工作的收集、转运、处理、回收、利用等环节的合理配套。
4、老城区的环卫设施建设应随着地块开发采用高起点,一次到位的方式,发挥环卫设施美化中心区的重要作用。
5、垃圾箱、收运站、公厕等环卫设施必须依照城市设计的内容,在形态、色彩、风格等方面做精心设计。公厕可结合老城区周边商业用房布置。
6、规划区的环卫力求达到“四化”标准,即废弃物收集容器化、操作运输机械化、粪便排放管道化、废弃物处理无害化和资源化。
来源:涟源新闻网
编辑: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