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长沙9月28日电(记者周楠 张格)27日,“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上海站专场推介大会上,当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向学子们发出“来做新湖南人”的邀约,这场由省委、省政府牵头的专场招聘,早已超越“找工作”的单一维度。
500余家单位携1.7万余个岗位赴沪,从百万年薪的Offer到扫码即印的简历打印机,从省校签约、聚焦人工智能等66个项目开展合作到文创零食区提供的免费零食,湖南用一场“走心”的招聘会,在长三角人才高地写下了中部省份的引才答卷。这场沪上之约的背后,藏着湖南对人才的迫切渴求,更折射出其以人才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
规模空前 诚意满满
9月27日的上海展览中心,两层展厅被蓝色的“智汇潇湘”主题氛围包裹,从一楼的城市形象展到二楼的职业指导服务,这场被誉为规模空前的湖南招聘盛会,亮点纷呈中尽显主动与诚意。
岗位规模“量级”凸显引才决心。“没想到一个中部省份能拿出这么大体量的岗位阵容!”上海海事大学应届硕士严赞在展位前感慨。现场数据显示,本次招聘会汇聚511家湖南企事业单位,既有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盐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也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蓝思科技、湘电集团、楚天科技、景嘉微、芒果TV等35家湖南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共提供17686个就业岗位,覆盖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传媒等13个领域,形成“全产业链岗位矩阵”。
记者在现场看到,岗位结构呈现鲜明的“高精尖+广覆盖”特征:技术类岗位最多,占比超60%,市场类、销售类、服务类、管理类、行政后勤及其他类岗位占比约为30%。既瞄准GPU研发、智能控制、大数据算法等核心技术岗,也涵盖视频内容创作、文旅运营、工程造价等实用型岗位。招聘硕士博士的岗位与本科以下岗位各占半数,显示了湖南产业升级背后的多层次人才需求。
薪资待遇更显“真金白银”的诚意。据了解,2800余个企业岗位年薪超20万元,部分核心岗位年薪突破50万元,长沙万兴科技针对大模型、算法领域博士生抛出约百万的年薪。即便是长沙蚁智岛信息技术等规模不大的企业,高级Python研发工程师、高级后端开发工程师、高级产品经理等岗位月薪也达到1.4万-2.2万元,与长三角同类岗位的待遇相比并不逊色。
细节藏着尊重与诚意。“把中央大厅前排C位留给高校教师学生代表,用人单位及地方代表靠后就座”,这样的会场布局让上海学子何柯乐印象深刻。本次招聘会由湖南省委、省政府主办,省委书记沈晓明出席推介大会并致辞,省人社厅、教育厅等多部门联动,多家重点企业“一把手”带队,这样的规格在地方赴外招聘中并不多见。沈晓明在致辞中那句“湖南愿意当好哺育‘金种子’的土地”,让在场学子感受到政策层面的重视。
比规格更动人的是“接地气”的细节设计。会场摆放共享打印机,求职者扫码即可免费打印简历,工作人员及时补充纸张并提供服务;文创零食区里,平江香干、临武鸭等湘味特产整齐陈列,许多湖南籍学子纷纷过来品尝:“尝到了家乡的味道”。
在推介大会上,主办方精心安排了在湘创业就业的校友们向在沪学子宣讲。同济大学校友——希迪智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人重卡事业部总经理盛维天,分享了自己“从硅谷回湘5年成核心骨干”的经历,上海交大校友——万兴科技的董事长吴太兵,讲述了公司搬迁到长沙后迅速发展的故事,华东师范大学校友——长沙市雅礼实验望城学校校长杜渐,分享了自己从一线教师成长为一校之长的经历……师兄师姐的分享,让在场学子频频点头。
高效对接机制、招才引智的诚意打动了不少学子。临近中午,一位学生“打探”行情后直言:“细节见真心,湖南不是来‘走秀’的。”
数据显示,本次上海站,线下到场的有来自上交、复旦、同济、华东师范、浙大、中国人民大学等80余所上海及外省高校毕业生14862人,其中湘籍学子1265人,累计收取简历26915份,达成初步就业意向3022人。从投递简历学历层次看,博士占比11%,硕士占比31%,本科占比55%,专科占比3%。
湖南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赵卫华说:“非常高兴在上海站与很多有志青年沟通,招聘会开始短短1个小时内,我们就收到了20多份简历。我们将为人才提供强大的实验室平台、科研团队,以十足的诚意邀请青年来湖南,与我们共同创造更好的未来。”
赴沪引才 “底气”何在
在人才竞争白热化的长三角,湖南如此大张旗鼓地“招揽”各路才俊,“底气”源于湖南产业根基、政策体系、宜居生态构建起来的“引力场”。正如省委书记沈晓明在推介会上所言:“不管什么专业的学生,都能在湖南找到对口的工作、实现发展的价值。”
产业升级撑起“岗位蓄水池”。“没有产业的土壤,再高的薪资也留不住人才。”经过多年持续发展,湖南产业门类齐全,国家41个工业大类中有40个大类在湖南有布局,形成了6个万亿级产业和17个千亿级产业。
多年来锚定“三个高地”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湖南,已形成13条重点产业链,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为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三一重工、景嘉微等龙头企业的“人才虹吸效应”尤为明显,来自复旦、交大等高校博士生扎堆咨询。
新兴产业同样势头强劲。万兴科技将全球研发中心落子长沙后,员工从百余人增至千余人。创始人吴太兵坦言,回湘7年,在湖南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万兴科技业务发展迅猛,营收由最初的几千万元跃升至数十亿元。捷易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朱智将公司的生产及医学检验所迁湘后,借助湖南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优势,构建起遗传病筛查全链条服务体系。
特色产业更添“差异化优势”:株洲北斗核心产业规模2024年突破40亿元后对相关研发人员的需求,大湘西区域文旅持续火热对文旅运营管理岗位的需求,均吸引长三角学子关注。“湖南的产业布局既有‘压舱石’,又有‘增长极’,能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发展需求。”湖南省人社厅有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政策体系织密“服务保障网”。在推介会上,省委书记沈晓明的“我们有一个雄心,就是要让湖南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大学生创业的目的地”令人印象深刻。这背后也有湖南持续多年优化创业就业环境的支撑。
湖南正以空前力度构建“就业友好型省份”,近期系统性推出73条留湘来湘支持政策,覆盖就业、创业、安居等全链条,其中既有对重点领域科研人员和团队的全面支持,也有促进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才调配流动的有效机制,还有支持创业的全新措施。
即将出台的27条高质量充分就业措施更直指痛点。包括鼓励国企每年新增岗位60%定向招聘高校毕业生、取消应届生报考事业单位的工龄社保限制、发放租房购房补贴等实招硬招。同步设立5亿元大学生创业基金,单个项目最高扶持100万元,已支持创业项目2880个。
为了支持大学生创业,湖南专门推出了“七个一”的举措,从政策、基金、孵化器、导师等7个方面,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支持,形成创业支持闭环。
结合优势产业布局,湖南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入驻项目不仅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免费使用孵化空间,还可以获得企业注册等一系列优质服务。在长沙黄花机场、高铁南站都设有“大学生创业接待服务站”,有专门工作人员帮对接相应的孵化器。在长沙还有20个青年人才驿站可以提供最长14天的免费住宿。
据介绍,自去年9月湖南推出支持大学生创业“七个一”举措以来,全省大学生创办的经营主体新增1.4万个、同比增长44.9%,其中创办企业新增6105家、同比增长38.9%。
宜居生态消解“生活焦虑”。“拿深圳高薪,住长沙房子”,上海交大校友吴太兵的这句总结,戳中了许多年轻人的痛点。长沙连续10余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房价相对偏低,单程通勤时间普遍不超过45分钟,却拥有国防科大、中南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以及湘雅医院等11家三甲医院,形成“三线成本、一线品质”的独特优势。
推介大会现场,省委书记沈晓明分析过去50年全球年轻人流动的规律,认为低成本已经成为决定年轻人流向的重要因素。
他以美国为例,认为过去50年,美国年轻人才流动,大致受知名高校和知名企业的驱动。如斯坦福大学“孵化”出硅谷,培育出苹果、微软、英特尔等知名企业,吸纳全球人才。而近年来,因为生活成本太高,硅谷出现了人才外流的现象。现在到了成本驱动的时候,最新发布的研究显示,美国毕业生最佳就业城市,如北卡罗来纳州罗利、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亚拉巴马州伯明翰……都是不太出名的二三线城市。
“中国的趋势我们也一样看得出,第一阶段的大学驱动型,代表性的就是北京的中关村;第二阶段知名企业驱动型,代表性的是杭州的阿里巴巴周边;第三阶段成本驱动型,我现在还没有能够看出来,在中国低成本驱动下的热门城市会在哪里,但我相信会在湖南、会在长沙!”沈晓明说。
近年来,湖南这种“宜居红利”的确也在转化为“人才红利”:希迪智驾员工盛维天坦言“不用为房贷发愁,能专注研发”;长沙市雅礼实验望城学校校长杜渐说“教育资源优质,孩子上学不用愁”。“年轻人关心的住房、教育、社交问题,湖南都想到了前面。”有求职学子说。
人才兴湘 未来可期
一场招聘会的热度终会褪去,如何将“短期引才”转化为“长期留才”,将“人才数量”转化为“发展质量”,是湖南必须回答的后续命题。从现场的省校签约到全国的巡回布局,湖南已开始勾勒长效发展蓝图。
签约高校:把“人才源头”握在手里。“单次招聘是‘输血’,省校合作才是‘造血’。”现场一位教育界人士的话点明关键。在上海站推介大会上,湖南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17个重点科研项目,构建“定向培养+联合研发+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
具体合作中,湖南与同济大学将重点推进磁浮交通领域国家级平台共建与关键技术协同创新、围绕材料与环境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联合培养、高层次青年人才协同培养以及联合推动大学生赴湘就业创业等多方面合作。
这种合作的背后,不是简单要毕业生,而是要与高校共建人才培养链,让人才需求与高校专业设置精准匹配。
巡回揽才:织密“全国人才网”。上海站只是湖南全国揽才的“第一棒”。根据“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系列行动部署,继上海专场之后,10月至11月,湖南将组建“揽才军团”,陆续走进北京、武汉、西安、成都、南京等5座高校密集城市,每场采用“1场推介会+专场招聘+校企对接+政策宣讲”的“1+3”模式,联动300家优质企业释放岗位。
补短板强弱项:筑牢“留才生态圈”。“引才只是第一步,留才、育才更考验功力。”现场一位企业HR的担忧,道出了人才工作的关键。尽管湖南优势明显,但结合对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青年学子及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湖南仍需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政策落地要“更精细”。部分学子反映“市州政策宣传不足”“补贴申请流程复杂”。对此,要有更便捷的数字化平台,实现政策查询、补贴申领、岗位匹配“一网通办”,并建立政策兑现“回头看”机制,定期核查购房补贴、产业资助等落实情况,避免“纸面福利”。
产业匹配要“更精准”。多家企业提出“高端人才难招、技能人才不匹配”的问题。对此,如能推动更多企业与高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开设“订单班”,定向培养GPU研发、智能驾驶等领域人才;同时实施“技能提升计划”,每年培训更大规模的产业工人,破解“人才断层”难题。
服务配套要“更暖心”。针对“托育资源不足”“高端医疗配套待完善”等诉求,有必要新建更多普惠托育机构,扩大“人才公寓”供给,让人才“安居更安心”。
人才竞争拼的不是一时的政策刺激,而是长久的生态滋养。近年来,湖南正在用“诚意+底气+谋划”,破解中部省份的“人才虹吸”困境。也只有当产业舞台足够广阔、政策温度足够真切、生活品质足够舒心,“智汇潇湘”才能更好更快从行动变为常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来源:新华社
编辑:吴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