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秋高气爽,涟源市斗笠山镇甘溪村颜家山至石灰冲山上,满山葱翠,上半年新栽种的油茶树在秋日艳阳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合作社员工正在树下紧张松土、施肥展开抚育,前来指导油茶林的市领导指着这一片山林,开怀地说:“这将是一片‘金山’啊!”类似于这样的油茶金山遍及斗笠山各处荒山,这是斗笠山镇践行林长制以来,生态林业实现绿色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图为涟源市斗笠山镇黄港油茶基地)
近年来,涟源市斗笠山镇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林长制全域覆盖,压实生态保护责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林草资源保护开发、林业经济发展三结合三促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局面,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绿色动力。
因地制宜开发林草资源提高绿色发展质量
斗笠山镇是传统煤炭资源开发乡镇,目前正处于关闭煤矿后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期,面对复杂的生态环境,镇党委政府多方调研考察,了解到油茶林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经充分评估后,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啃下开荒山这块“硬骨头”,2020年,在斗笠山镇熊家村栽种油茶树300亩,白露过后,圆滚滚、红彤彤的山茶籽坠满枝头,迎来了油茶丰收。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斗笠山镇通过“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高标准油茶林示范基地,实现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管理,不仅提高油茶林的经济效益,还为当地农户提供了技术指导、种苗供应、农资采购等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题和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广生态农业,引导农民采用绿色种植、养殖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促进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熊家村的油茶林建设不到4年,油茶籽产量逐年提高,收入稳步增长,腰包鼓起来了,合作社与群众都乐开了花。初试成效明显。2023年斗笠山果断再续动力,投资400余万元,在甘溪村荒山颜家山至石灰冲再试种油茶林1000亩。同时在油茶林间套种茯苓、黄精、药用百合等中药材,拓宽增收渠道。合作社的成立吸纳当地近百名村民就近就业,帮助村民增加收入,为合作社与当地农户带来可观经济收入。据了解,近年来,斗笠山镇新造油茶林1000余亩,100余脱困人口受益,预计挂果后,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约15万元。
全面落实“两山”理论,提升绿色资源总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保护这片“金山”,为全镇人民营造绿色财富,斗笠山镇严格执行森林资源保护责任制,发挥好林长制的关键作用。一是全镇进一步完善了林长制组织体系,明确了各级林长的职责和任务。二是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各级林长和相关部门工作进行严格考核,确保林长制工作的规范运行。对于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镇上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工作不力的,进行问责追究,确保林长制工作的实效性。
此外,斗笠山镇坚持“严管、严抓、严控”的原则,抓好森林采伐限额管理,严禁非法侵占林地,通过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乱砍滥伐和非法占用林地等行为,维护了森林资源的安全和稳定,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如荒山造林、退化林修复和矿山复绿,有效提升了森林覆盖率和生态功能。
多举措提升应急能力 增强森林守护力量
为切实保护群众的绿色家园,斗笠山镇由各级林长负主责,不仅建立了严格的野外用火审批制度,同时组织工作人员线上线下全年多渠道开展森林防灭火宣传教育;向群众普及森林火灾的危害、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法,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完善的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森林火灾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进行扑救;同时,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通过实战演练,检验和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在森林防火期,护林员每天定时对林区进行巡查,利用无人机等高科技,对林区进行全方位监控和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提高巡查效率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绿色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斗笠山镇用实践证明,林长制是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斗笠山镇将继续推深做实林长制,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推动“绿色涟源”发展再上新台阶。
来源:涟源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王琼玲 胡超辉
编辑:石成
本文为涟源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