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肖星群 通讯员 颜通)9月21日,涟源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驻渡头塘镇增加社区乡村振兴帮扶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童健,和队员李靖、刘兵一起来到脱贫户和监测户家中走访,了解他们的就业情况和家庭收入情况。
童健是一名退役军人,服役期间获得优秀士兵和优秀士官荣誉称号。2010年参加工作以来的13年时间里,他是第二次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了。
为群众多干些实事
2017年,在县城机关工作的童健和同事一起来到桥头河镇湖田新村,开展脱贫攻坚驻村帮扶工作。两年多的帮扶下来,童健对一些群众的困难疾苦有了更深的感受,也和队员一起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帮助困难群体落实政策和开展帮扶,为湖田新村的脱贫攻坚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
2019年,因为工作调动,童健中止了帮扶工作,但依然向往农村,“打道回局”时,童健心里想着:“如果再有机会,我仍想回到农村多干点事。”
2021年,国家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的童健立即主动请缨,当年5月,他“如愿以偿”来到增加社区担任乡村振兴帮扶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
“基层一样大有可为,虽然在农村工作有时很累,但能够多为群众办点实事,我乐在其中。”没有豪言壮语,两度出征的童健又发挥着军人“干”的血性,开始了他的帮扶之路。
走进9月的增加社区,金黄的稻谷和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把社区装扮得美丽宜人。2022年,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积极争取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当年就新增双季稻种植面积300多亩。今年,投入数万元改善水利条件,帮助勤快的村民黄文辉流转土地,又新增双季稻种植近40亩,两年新增的种植面积里有些还是抛荒地。一场粮食生产硬仗打下来,不仅为国家粮食生产作出贡献,也让不少对土地怀有深厚感情的党员、村民感到欣喜。
工作队和居支两委积极争取高溪集团结对帮扶,高溪集团两年投入20万元帮助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争取到涟源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示范园区项目,每年入股分红收入3.2万元。工作队积极向“娘家”汇报,争取相关资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两年下来,通过多渠道筹集和增加固定收入,社区“扭亏为盈”,社区面貌更加焕然一新。 “社区几年前负债20多万元,如今有存款20多万元了。”谈起“这一负转一正”,社区党总支书记易军辉可高兴了,“社区有了经济收入,就可以在完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加大投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把居民冷暖记心头
脱贫户王其伟这阵子忙得不亦乐乎,但脸上的喜悦“视觉可见”。
51岁王其伟的父亲中风行动不便,母亲瘫痪在床多年,妻子属智障人士,三个儿女都在上小学,一家七口的担子全压在他的身上。
了解王其伟家庭状况后,作为局领导和自己的党员联系对象,童健帮助王其伟三个孩子落实低保、教育等政策,鼓励他发展种植养殖业,并积极争取后盾单位帮助开展消费帮扶,帮助其销售农产品。同时,安排王其伟从事公益性岗位和护路员工作,千方百计增加他的收入。此外,王其伟自己种了两亩多水稻,养了鸡鸭鹅,放了三口鱼塘,每天起早贪黑,通过勤劳慢慢有了积蓄。目前,幸福还在升级,王其伟正在加盖第三层房屋,让自己的家人生活得更好。
社区25名退役军人中,有几名家庭比较困难。童健积极汇报,连续三年争取到“娘家”在“八一”前为相对困难的退役军人送去慰问物资和慰问金,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迈上共同发展的道路上。
紫金组60多岁的老王因无法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上访多年,每次出去上访,妻子易爱华都极其不高兴又无可奈何,夫妻矛盾越来越深。这两年,老王的家庭有了大变故。得知这一情况后,童健比以往去得更勤了,鼓励老两口树立生活信心,并积极帮助老人落实住房修缮加固、孙子孙女享受事实无人抚养孤儿等相关政策。国家政策的关怀和帮扶干部的关心帮助,让老王感受到了温暖和关爱,“事心双解”的老王不仅停止了上访路,还养了6头牛和一些家禽,每天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易爱华更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童书记是个实在人,帮我们一家解决了不少问题,更是帮我把老公留在了家里,我非常感谢他。”
如今,增加社区尚有脱贫户46户,监测户6户19人。工作队在后盾单位的帮助和指导下,开展一月一走访等活动,实时掌握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就业动态,除推荐就业信息和介绍就业外,发动社区的黄桃基地和杨梅基地优先聘用脱贫户和监测户就业,让他们在家门口增加收入,30多名居民每年可在家门口收入5000元以上。
“乡村振兴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在社区一天就会干好一天的工作。”童健的眼神里透着坚定。工作队也正在和村支两委积极争取项目进一步搞好人居环境,让“第三故乡”越来越美丽。
来源:涟源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肖星群
编辑:石成
本文为涟源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