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肖星群 通讯员 刘丁生 曾建成)9月8日,在涟源市桥头河镇新塘村新长湾田凼里,随着收割机轰鸣声,一粒粒饱满稻谷落入袋中。“干旱两个多月,搭帮阳加军舍鱼保田,我16亩多一季稻产量预计可达2万斤。”新屋组种粮户贺中和感激地说。
今年55岁的阳加军一直在外发展,2020年,他响应政府号召,回乡“转战”农业,成了一名村定补干部和种粮大户,并承包了长冲大山塘。大山塘承担着上下游新回、大塘等6个组共500多亩稻田的灌溉任务,这其中包括阳加军的宏兴林科种植专业合作社200余亩稻田。
随着国家对粮食生产的重视,2020年初,阳加军在涟源市农业农村局和水利局工作人员指导下,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小水利建设补贴资金对山塘进行了整修,提升了水利基础设施保障灌溉用水能力。水面面积有66亩,蓄水有5米多深。看到山塘蓄水能力大大增强,阳加军放养了近5000条半斤左右的鱼苗在水塘里。
今年6月中旬开始,涟源市遭遇持续高温干旱天气,5月底栽种的禾苗灌溉问题一下子摆在了阳加军的面前。“大山塘权属的新屋、大塘两个组的村民要灌溉是理所当然的,自己的田要保证,其他组村民的稻田灌溉也要支持。”阳加军说。
不曾想,除了偶尔人工增雨短暂降雨外,高温干旱天气一直持续。6月下旬,禾苗打苞抽穗最需要大量“喝水”,通常是一块田放满水,过两天又要重新放满。因此,最多的时候一天同时有11台抽水泵从山塘里抽水。长大了的鱼儿“生存空间”慢慢被压缩。在后续抗旱的紧要关头,每天死的鱼有几十斤,多的100多斤,阳加军虽然心里很心疼,但从不会阻止村民用水抽水,只是每天早中晚三次到大塘里观察管水,提醒村民为后续抗旱适度使用宝贵的水资源。
为了打好抗旱“持久战”,阳加军找到了一股小水源回抽到山塘,但即便如此,仍“供不应求”。 “如今,4吨多鱼还剩下2吨左右,水面面积不足6亩,水深仅60厘米左右,经常看得到鱼背挤鱼背。”阳加军说。本想把鱼留到过年时卖个好价钱,为了保粮食丰收,阳加军“放弃”了喂养近3年的鱼。如果近期内没有有效降雨,他决定低价处理一部分鱼儿,为抗旱坚持到最后。
来源:涟源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肖星群
编辑:曾灿芳
本文为涟源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hnlyxww.com/content/2022/09/10/11815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