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社会】小棕叶编织大梦想

来源:涟源新闻网 作者:陈 星 编辑:石成 2016-08-12 15:36:18
—分享—

  7月23日,在古塘乡大湾里村方才棕编工艺品有限公司,吴方才和他的弟子们正忙着给自己亲手制作的“中国龙”、“神牛耕地”等大型棕编艺术品进行最后的打磨。这条长约6.8米,高2.8米,重210斤的“中国龙”看起来威风凛凛,形态逼真;旁边能和真牛真人大小媲美的“神牛耕地”作品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吴方才介绍说,这两件大型棕编作品是今年研制的第二代产品,特意为梅山棕编参加国际文化展演大赛而精心准备的。

  棕编是以棕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2011年,棕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发脉于我市西北部古塘乡、湄江镇等地的梅山棕编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并流传下了一套完整的工艺制作流程。近年来,梅山棕编通过创办公司、建设基地、培植棕树、创新工艺、传授技术,走出了一条文化特色与旅游产业发展之路。

  古塘梅山地区,棕树很普遍,过去用棕须织蓑衣、斗笠,棕叶做扇子,大都用于制作农具或适用工具。吴方才是梅山棕编第18代传人,从小受祖辈棕编手艺的熏陶,八、九岁时看到棕叶除了制作常规农具以外,还可以编制螳螂、小蛇、昆虫等小工艺品,于是对这一门手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潜心研究与学习,棕编技艺也越来越纯熟。

  1983年,吴方才入伍后,在广州博物馆担任武警警卫班长。空余时间,他就用大哥从古塘乡老家邮寄过来的棕叶,练习龙的编织工艺技巧。一年几个月下来,他对棕龙的头部和体型进行了改进,龙更显灵气与威严,命名“中国龙”。1986年,吴方才精心编织的“中国龙”,随徐悲鸿的画作一同在广州博物馆、孙中山纪念馆等地展出时,一些俄罗斯、印度、日本参观者赞叹不已,纷纷抢购。

  2000年12月,退伍后的吴方才凭着对棕编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就地取材,深入钻研编织新技巧、新造型的要点,研发出产品百余种,还教会妻子、儿子掌握编织技巧。近年来,政府对民间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越来越重视,让吴方才看到了希望。为了让自己的编织产品更具动感和多样化,吴方才一方面要影视动画专业毕业的儿子吴忍剑借助电脑设计产品,一方面自己经常去野外寻找一些小蛇、青蛙、螳螂等动物,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然后再把自己捕捉到的最生动的形态编织出来。2014至2015年,“中国龙”、“螳螂”、“五羊送福”等棕编工艺品分别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外观设计专利。

  获得了专利权后,更加坚定了吴方才对棕编产业发展的信心,注册成立了涟源市方才棕编工艺品有限公司,公司立足山区扶贫,开辟生产基地,安置闲散劳力和残疾人100余人就业,培训建立了一支48人的技师队伍,形成规模生产,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开拓生产基地,建立“分块管理、分类种植、分散加工”和“集中培训、集中包装、集中经销”的产销机制,逐步把产业做大做强,致力于把古塘打造成棕编艺术之乡,为我市梅山山区人民脱贫致富找到一条全新的路子。

  目前,我市相关部门在湄江地质博物馆免费为梅山棕编工艺品开设了展台,产品已经远销香港、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2015年6月13日,在韶山举行的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彩潇湘?精神家园”展览会上,方才棕编艺术产品倍受欢迎,受到时任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许又声、湖南省文化厅长李晖等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今年5月13日在深圳举行的中国文博会上,梅山棕编系列产品吸引了美国、印度等客商的眼球,并签下了订单,小棕叶编织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大梦想”。

来源:涟源新闻网

作者:陈 星

编辑:石成

阅读下一篇

返回涟源市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