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7日在涟源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康勤辉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报告201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6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5年及“十二五”期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财税部门积极应对经济增速放缓、收入增长乏力、民生支出刚性增长等困难和挑战,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紧紧围绕全年工作目标,沉着应对复杂严峻的经济财政形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积极推进各项财政管理改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支撑。
(一)全市一般公共财政收支执行情况
1.财政收入预算执行情况
2015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3397万元,为年度预算的95.5%,同比增长0.3 %。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3447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05.1%,同比增长10.3%,其中:国税完成10973万元,为年度预算的66.5%,下降14.1%;地税完成30980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03.1 %,增长13.5%;财政完成31494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34.7%,增长18.8%。
2.财政支出预算执行情况
2015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94442万元,占调整预算508016万元的97.3%,同比增长25.4%。支出按功能科目完成情况是: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0848万元,国防支出243万元,公共安全支出16413万元,教育支出88310万元,科学技术支出640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3000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8400万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67436万元,节能环保支出7262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6111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66606万元,交通运输支出16808万元,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20256万元,商业服务业等支出3151元,国土海洋气象等支出3613万元,住房保障支出28410万元,粮油物资储备支出816万元,债务付息支出1011万元,其他支出5108万元。
3.全年财政收支平衡情况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73447万元,上级补助收入420274万元,债券置换、转贷收入45919万元,政府性基金调入5956万元,上年结余28214万元,全年财政总收入为573810万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94442万元,上解支出5372万元,债券置换支出36900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支出13500万元,全年财政总支出为550214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23596万元。
4.“十二五”时期财政收支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78亿元,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2010年的1.32倍,年均增长5.7%;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4.75亿元,2015年地方财政收入是2010年的1.72倍,年均增长11.5%;税收收入稳步增加,2015年完成全口径税收收入80538万元,比2010年增长9%,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1%,本级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5.3%;非税收入大幅增长,2015年非税收入是2010年的2.66倍,年均增长21.6%。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184.81亿元,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2010年净增28.98亿元,是2010年的2.42倍,年均增长19.3%。
(二)政府性基金收支执行情况
2015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6555万元,加上级补助收入21316万元,上年结余收入32024万元,政府性基金收入共计59895万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2427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37468万元。
(三)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执行情况
2015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63524万元,上年结余42484万元;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58951万元,本年结余4573万元,年终滚存结余47057万元。
上述预算执行情况均为预计数,在决算编制汇总后还会有一些变化,待年度决算完毕,届时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全市财政运行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强保障,勤征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面对严峻的经济财政形势,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促产培源,勤征细管,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统筹有限财力用于支持重点建设、园区发展和产业扶持。一是争资争项有新成效。2015年,累计争取上级财政调度资金46.6亿元,同比增长38.1%,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性支付资金43.1亿元,同比增长38.2%,其中新增均衡性财力补助1.85亿元;积极争取各类资金和项目扶持,获得全省第三轮特色县域经济农副产品加工重点县,连续三年每年可获6000万元扶持资金;争取成立农业担保贷款公司,获扶持资金1500万元;争取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专项资金1000万元。二是促进发展有新突破。拨付资金2000万元用于市城投集团认缴兴娄担保公司股东出资款,提高财政筹融资能力,促进财源建设;落实贴息贷款政策,筹集担保基金200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60万元,支持创新创业;投入1147万元支持创安防爆、回春堂制药厂标准化厂房建设等项目;争取旅游项目资金4608万元用于湄江景区,飞水涯景区等建设,促进旅游事业发展。三是收入征管有举措。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家税收政策变化,加强收入态势跟踪,严格执行《涟源市综合治税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和《市直单位非税收入责任制规定》,确保财政收入依法征收、应收尽收。
(二)增投入,保民生,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按照“保重点、压一般”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民生支出。“十二五”期间,共投入民生支出134.3亿元,其中2015年各项民生支出39.3亿元,是2010年2.9倍,年均增长24%,高于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速3.7个百分点;民生支出占比达到79.4%,比2010年提高1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一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十二五”累计投入3.19亿元,新建扩建蓝溪学校、长郡蓝田中学等13所中小学校,新增学位11280个,有效缓解城区大班额问题。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开展学校食堂建设达标活动和农村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十二五”累计投入就业补助资金1.25亿元,比“十一五”增加0.36亿元,增长40%,支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在乡农民工和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发放城乡低保资金5.42亿元,是“十一五”的4.2倍,净增4.12亿元,城乡低保月均补差标准分别提高到259元、119元。建立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开展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三是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累计安排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资金18.36亿元,是“十一五”的5.6倍,净增15.06亿元。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行药品零差价制度。四是支持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支持便民服务中心和乡镇“五小”设施建设,市本级投入资金3437万元,建设491个村级活动中心,实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覆盖。稳步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村级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村均达到7.33万元。五是落实各项涉农惠农政策。“十二五”期间,通过“一卡通”发放涉农补贴资金15.1亿元,项目达82项;安排“一事一议”财政奖补1.75亿元,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全面推进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发放补贴资金7354万元。六是实施精准扶贫。2015年,按照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产业扶贫发展思路,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647万元,发放贫困户小额扶贫贷款856万元、财政贴息41万元。
(三)推改革,防风险,有效激发内生动力
坚持把财政改革作为促进财政职能转型的着力点,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多措并举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一是深化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经过多方调研,反复酝酿,出台《涟源市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旨在建立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完善乡镇债务约束和激励机制,促进乡镇财政平稳健康发展。该办法从2016年1月1日起执行。二是创新财政管理制度。出台《关于规范财政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乡财市管的若干规定》《关于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规定》等文件,从制度和机制层面着力规范全市财政管理。三是完善政府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完善部门预算编制程序,初步建立全口径政府预算管理体系。试编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推进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四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网上支付工作,建立公务卡强制结算制度。2015年直接支付金额37.8亿元,授权支付金额1.1亿元,公务卡消费777万元,同比增长134%。五是建立财政投资评审机制。制定《涟源市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实施办法》和《涟源市财政投资评审操作规程》等,全面开展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15年完成财政评审金额12.16亿元,核减2.47亿元,核减率为16.9%。六是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出台《涟源市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申请发行3.69亿元政府债券,对存量债务进行置换;开展筹融资降息工作,统一调整全市筹融资借款利息,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四)强监管,重绩效,逐步规范财政管理
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目标,不断完善财政运行机制。一是规范财政财务管理。开展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实现对财政业务管理活动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推进乡村财政财务管理,全市17个财政所达到省厅标准化财政所建设要求,开启乡镇财政工作新模式。二是强化预算执行管理。按照“轻重缓急、有保有压”原则,统筹合理安排资金;开展财政存量资金清理,全面激活内生动力。三是严格财政支出管理。认真落实厉行节约各项规定,制定会议费、差旅费、接待费管理办法,“三公”经费开支得到有效遏制,2015年全市 “三公”经费支出11943万元(含会议费、培训费),比上年下降17%;开展津贴补贴专项治理,认真做好新一轮工资调整和乡镇工作补贴落实工作,2015年共发放各项工资、津贴补贴52389万元。完成采购预算29516万元,节约资金2804万元,节约率9.5%。四是加大财政政务公开力度。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和“三公”经费公开工作,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决算情况进行全面公开并细化到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和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五是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和规范市直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督促各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进行资产清查审计工作。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财政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源萎缩严重,财政增收形势严峻;财政支出尤其是民生支出仍处于高位运行,改革性增支因素多,财政收支矛盾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有待破解的难题;重点项目挤占资金多,资金调度异常紧张;政府性债务风险日益显现,偿债压力逐年加大。对此,我们将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认真妥善应对。
二、2016年全市财政预算(草案)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之年。我市财政面临的形势任务更为复杂艰巨。全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全省财政工作会议、市委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十三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培育增长新动能;着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减税清费,增收节支,释放改革活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机制,守住底线,增进民生福祉;着力强化财政管理,夯实基础,提升绩效,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2016年我市财政预算分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三项进行编制。具体预算安排如下:
(一)全市一般公共财政收支预算
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20201万元,同口径增长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7854万元,同口径增长6%,具体为国税部门12600万元,地税部门37853万元,财政部门27401万元。预计上级转移收入354822万元,上年结转结余收入23596万元,收入总计456272万元。
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451284万元,其中:市直部门预算安排128468万元;乡镇支出安排32540万元;专项经费安排70540万元(其中债务还本付息14208万元);上级专项转移支付收入支出99181万元;上级专项补助支出96959万元;上年结转支出23596万元。上解上级财政支出4908万元。全年收支相抵净结余80万元。
当年支出按功能科目安排如下: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3167万元,国防支出286万元,公共安全支出13286万元,教育支出85050万元,科学技术支出357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5181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5394万元,医疗卫生支出59270万元,节能环保支出2358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3359万元,农林水支出39400万元,交通运输支出6777万元,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支出 8361万元,商业服务业等支出1652万元,国土资源气象等支出4376 万元,住房保障支出6851万元,粮油物资储备支出488万元,其他支出70275万元。预备费1800万元。
(二)全市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
收入拟安排8992万元,相应安排支出8922万元,当年结余70万元。
(三)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预算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主要包括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机关养老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等八项社会保险基金。其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属于全省统筹,由省级统一编制预算,此次未纳入市本级预算收支范围。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拟安排134942万元,安排支出126593万元,本年结余8349万元。
三、2016年财政政策措施和工作重点
(一)力促供给侧改革,确保县域经济健康发展。一是支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清理财政对竞争性领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推动煤炭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应急产业发展,促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实施税收、贷款、公积金等组合优惠政策,并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支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高度关注潜在金融风险,加强监管,妥善应对。二是支持引入新模式、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力。依靠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等工具,运用新的生产模式、商业模式、营销模式等,实现与市场有效需求的无缝对接。以特色县域经济农副产品加工为龙头,重点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电商园建设。积极支持三一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机制,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三是着力稳投资、稳消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增信功能,创新政府投融资机制,加强财政金融联动,保障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四张网”和“两房两棚”“两供两治”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积极培育消费新模式,支持集“湄江山水休闲、龙山养生避暑、《围城》文化故里、湘军名将故居”等于一体的区域性旅游休闲养生中心建设。
(二)力推财税改革,确保各项举措落地生根。严格落实税制改革部署。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积极推进综合与分类担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全面实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清理相关收费基金。扎实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加大预算统筹力度,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排污费、广告收入等全部纳入预算统筹安排,取消所有专项收入专款专用规定。实质性整合专项资金,对所有部门项目经费统筹重新安排。积极盘活存量资金,对于执行进度较慢的部门项目预算,以及未按规定及时分解下达或者闲置沉淀的转移支付,市财政将统筹用于急需资金支持的领域。统筹推进市乡财政体制改革。不折不扣落实《涟源市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的各项规定,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努力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防风险、促发展”的目标。按照先难后易、自下而上的改革思路,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力争在2016年底前完成市直单位财政财务体制改革任务。协调推进其他改革。全面启动实施财税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推进社会保险费征缴体制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落实并乡合村奖补政策。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扩大试点范围。大力支持、深度参与国企、社保、教育、卫生、司法等其他领域改革。
(三)守住民生底线,统筹城乡发展。着力补齐扶贫这块社会发展短板。今年,省里将大幅增加扶贫投入,探索以省为主建立医疗保障、低保兜底“两项机制”,以县为主搭建产业发展、就业培动、易地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扶贫“五大平台”。市财政将以农业信用担保公司为平台,通过整合专项资金、增加年度预算安排等渠道,因村因户施策,大力改善道路、饮水、供水、供电、房屋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致力打造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先行区。着力守住民生底线。一是稳步提高惠民补贴标准。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42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45元,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月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320元、390元,继续提高农村五保户、优抚对象、高职和高中生均拨款补助水平。二是继续完善保障体系。继续推进城乡薄弱学校改造,支持解决城市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建立完善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两项制度”。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围绕中心城区“东进北扩西拓南完善”计划和娄底融城战略,以统筹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引导多方资源参与,促进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致力打造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支持推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进桥头河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经开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推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先建后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加大对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完善“普惠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提升集中连村建设水平。支持实施公益林、国有林场和天然林三年禁伐行动,提高生态公益国有林补偿标准。
(四)夯实管理基础,突出防范风险。强化基础工作。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勤俭节约办一切事业,严控行政支出,2016年全市部门预算支出统一压减5%,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办公设备购置费等一般性支出预算零增长。加强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开展绩效运行跟踪监控和第三方绩效评价,加大评价结果转化运用力度。规范非税收入征管,完善征管系统,推进电子收缴和票据电子化管理。继续推进监督关口前移和延伸,理顺监督职能,提高监督效能。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完善政策功能。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创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模式,全面提升会计行业服务能力。加快出台《涟源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管理实施细则》,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健全财政投资评审监管机制,完善项目支出标准。推进财政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财政信息化水平。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一是限额管理和分类化债相结合。继续对纳入预算管理的存量债务,分批发行政府债券置换。对市乡债务规模实行限额管理,并制订年度偿债计划,落实偿债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分类处理,逐步消化。二是预算管理和风险管理相结合。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债务预算编制范围涵盖交通、水利、能源、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以债务率为基准完善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
各位代表,面对新形势、新常态、新任务,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落实本次大会决议,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推动财政科学发展,为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加快建设小康美丽幸福新涟源而努力奋斗!
编辑: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