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 谢思华委员的发言
2015年,涟源市被省委、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15个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市之一,下面,我就围绕“抢抓试点县市机遇,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这一主题作大会发言。
一、近年来我市新型城镇化工作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201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的“重头戏”来抓,果断鲜明地提出了中心城区、小城镇都要实现“一年一变、三年大变”的奋斗目标。三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山水园林、宜业宜居”的工作目标,戮力同心,奋力拼搏,战胜重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全力推动涟源新型城镇化工作在艰难曲折中奋勇前行,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三年来,中心城区共实施城建重点项目70余个,统筹推进小城镇建设项目122个,累计完成投资达40余亿元。涟源市文化体育中心、涟水河风光带、污水处理二期工程、人民东路、福源东路I段、S210绕城线、六亩塘路、梅亭路改造及经开区4条道路等一批事关民生重点项目的竣工,拓展了城市框架,改善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品质;伏口镇环西路、茅塘污水处理厂、桥头河镇观澜桥等小城镇建设项目的竣工投入使用,使我市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吸引和辐射能力明显增强,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城区规模不大,人居环境不优;城镇特色不够,规划执行不严;建设资金不足,发展后劲乏力;思想解放不够,自身造血功能不强;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城镇化率较低,与全国平均水平53.7%相比,低了18.2个百分点,等等。
二、下阶段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意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把新型城镇化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再强调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是带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要求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特别是2015年涟源市成功跻身全省15个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市行列,为我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一)牢牢把握机遇
涟源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优势所在、机遇所在、信心所在。十八大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是“四化同步”的基础。《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总体实施方案》,更是把新型城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相对别的县市,涟源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更是机遇难得。一是政策优势。全省只有涟源同时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市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市。二是后发优势。涟源近年虽然在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但相对先进县市而言,差距显而易见。可以说,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涟源的“短板”,也是涟源的“跳板”;既是涟源的“短腿”,也是涟源的“后发优势”。我市在相对滞后的基础上,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可以少走弯路,在更高起点、更高标准上有更大作为。三是交通优势。已建成的娄怀高速、长韶娄高速、沪昆高铁,加上在建的安邵高速和年内准备动工建设的龙琅高速,是涟源城镇化的主要对外通道。正在实施的娄底大道建设,将成为快速联通我市和娄底中心城区的重要干道。石马山路、六亩塘路、福源路等城市环线,形成了涟源城市建设便捷通畅的交通优势。四是区位优势。涟源是离娄底中心城区时间、空间最近的县市,是娄涟双一体化的桥头堡。
(二)全面准确定位
随着沪昆高铁和娄怀、安邵、长韶娄、龙琅高速公路的相继建成,加上洛湛铁路、湘黔铁路穿境而过,涟源将成为“湘中通衢”,境内同时拥有4条高速公路、1条高速铁路,交通优势十分明显。根据娄底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建议对全市各个区域发展水平、特色、潜力以及土地资源禀赋、开发程度、产业结构等进行分析,完善涟源市“十三五发展战略定位的构想”,即“十三五”期间紧紧围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一主线,着力将涟源打造成为“三区两基地一中心”——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引领区、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先行区、湖南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全国应急产业基地、湖南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区域性旅游休闲度假中心。
(三)科学绘制蓝图
建议立足现有城镇空间布局,采用网格化城镇化模式,形成城镇发展合力。依托娄怀高速、安邵高速、长韶娄高速和娄底大道、省道,把新型城镇化和交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一心两轴四片区”(一心:中心城区;两轴:娄底大道和安邵高速形成的发展轴;四片区:以龙塘镇、安平镇、古塘乡组成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区;以伏口镇、湄江镇、七星街镇组成的以旅游、矿产开发和配料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为主的产业区;以杨市镇、斗笠山镇、茅塘镇、荷塘镇组成的以轻工产品加工业、商贸、旅游、养生为主的产业区;以白马镇、三甲乡、桥头河镇组成的以生态农业、休闲经济为主的产业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格局。争取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6%以上,城镇人口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36平米以上,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4.8平方公里,成为依山傍水、山水相连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打造湖南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四)优化实施路径
一是进一步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公开性,促进“多规合一”。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在城建融资方面,建议发展分享经济,让别人的钱来建设我们的城市。搭建好城建融资平台,创新融资方式,以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充裕的民间资本。二是进一步谋划并积极实施一批大项目,如城市扩容提质方面有城北龙湖新区、城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城东新区、罗家佃城市综合体等关键性项目;城市生态方面有包围山休闲生态农庄、中心公园,城北公园、洪水岭公园、沿河风光带延伸线等项目;城市道路有娄底大道、经开区7条道路、福源路、六亩塘北路、书院路、三一路等项目;城市配套方面有中心城区供水管网、中心城区燃气管网、污水管网、市政配套等项目;同时,强力启动老城区改造,将涟水河及两岸的中山街、民主街、双江街“一河两岸”打造成集旅游、观光、休闲、防洪、绿化于一体的标志性工程。此外,修建钱钟书书院、《围城》博物馆,打造涟源文化高地和旅游洼地。通过实施这些重大项目,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步伐。与此同时,建议推动城镇大建设大开发,从而加快形成“一心两轴四片区”的市域城镇体系。三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紧落实罗家佃城市综合体、老城区改造、洪水岭公园等重大项目的招商签约。建议对民间投资和招商引资同等重视,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基础设施和重大城建项目。四是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施工环境、法治环境、生态环境,形成全市上下推动城市建设的“大合唱”。五是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调整修订和制定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章政策,特别是涉及人口、土地、投融资、住房、招商等制度改革创新;加快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理念和手段;加强城建、城管队伍的建设、选拔和任用,确立新的用人机制等,努力形成有利于产业和人口集聚,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推进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职务
市政协人资环委主任 党派 中共
界别 中共
编辑: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