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有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人与自然相应
在养生时也应该
顺应四时气候冷暖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冬天养生
最重要的是“藏”
不管是在精神、饮食、起居、运动
都应该要注意养精蓄锐
不要太过度
《黄帝内经》中提到,“冬三月”要“无扰乎阳”。意思是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我们要心气平和,饮食温,运动比较慢,阳气就可以潜藏,而不是往外发泄。
饮食 | 补益肾气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我们的人体要顺应四季的变化,形成一个整体的和谐状态,才有利于身体健康。
冬天是人体阳气潜藏的时侯,而肾脏的主要功能就是“养藏”。此时,肾脏既要为维持冬季热能支出而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春温春生”积蓄力量,以提高肌体的防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根据这些原则,我们饮食上要滋阴潜阳,要补益肾气,不要吃太多生冷的东西。同时,因为我们冬天通常运动少,也要注意少吃,如果吃肥甘厚腻的食物偏多,也容易影响到我们脾胃的运化。
俗话说,“萝卜白菜报平安”“冬吃萝卜夏吃姜”,我们要注意适当搭配一些冬季时令的蔬菜,像我们的萝卜白菜。
同时,因为冬天比较冷,我们要散寒气,可以建议吃点滋补的食品:比如每天早上起来喝一杯姜茶,一段时间适当的吃一些牛羊肉,有助身体御寒,温肾助阳。运动 | 适量为佳
俗话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有些人认为,在数九寒冬之际,坚持锻炼可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加速新陈代谢。
但是,这其实是因人而异的,对于常年有锻炼习惯的运动员、军人等来说,冬天加强锻炼有助于磨炼意志,而对于正常健康人群,运动则该量力而行,以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为主,运动后,会感觉身上有点热,毛孔稍稍张开,微微要出汗的感觉,此时就可以结束运动了。如果用力过猛,汗出得太多就会损伤阳气,其次,汗出多了毛孔开了,因为天气冷就很容易受凉。除此之外,感觉身体疲劳时,不建议做太剧烈的运动。
同时,需要注意运动时的衣着,既不能捂得严严实实活动不方便,也不能穿得太少,容易受寒。最佳锻炼时间宜选择在上午8~9时,下午4~5时,在阳光照射、体感不太冷时进行。注意 | 做好保暖
冬季,寒冷且干燥,人体会消耗更多的水分,同时,运动减少、饮水减少、进补增多,人体的血液粘稠度很容易会升高、血管健康状况下降,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除此之外,气候变化强烈、天气寒也会引发阳气不足,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等冬病更容易发作。
所以我们要注意防寒,保护阳气,尤其要注意我们头面四肢的保暖。有基础疾病的人,建议随身要携带相应的药品,以防万一应急之用。
来源:闽南日报
编辑: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