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那场艰辛遥远的朝圣

作者:梁讷言 编辑:石成 2017-06-09 16:17:09
时刻新闻
—分享—

  “你知道西藏有多远,白云的尽头才闻到悠扬的牧歌,你知道西藏有多高,日月星辰披在她的双肩上……”

  总在想,这辈子一定要去一次西藏,以最完美的方式去。听说,最好的景色都在川藏线,最险的路也在川藏线上,去年十月初,我和一位朋友毅然决然地驾车启程。

  车过雅安后,便有了不同寻常的感受:海螺沟冰川的秀美、泸定桥的壮怀激烈、贡嘎山的雄伟、康定跑马山的浪漫、新都桥的纯净,以及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稻城亚丁的风光无限,无一处不让人心旷神怡,在这里,随处都是景,会让不懂拍照的人,也能成为摄影大师。

  理塘,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城,也是七世和十世达赖喇嘛转世之地,走到这里,宗教气氛便浓烈起来。

  从这里开始,道路变得陡峭险峻、崎岖不平。竹巴笼的金沙江大桥是川藏分界线,为军管桥,所有车辆都得检查证件,领取限速卡,此后,每隔两、三百公里设有军事检查站,说是国道,大部分地段限速仅30公里。

  从这里开始,前往拉萨朝拜的人骤然增多,沿途随处可以见到背包客,单车和摩托车骑行者,他们亦步亦趋、风餐露宿,用脚步和车轮丈量着朝圣的路。

  让我肃然起敬的,是那些叩着等身长头的藏民,他们把去拉萨作为一生的愿望,带着简单的行囊和食物,抛家别舍艰难前行,天在哪里黑下去,人就在哪里躺下来,千里万里,就这么走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到达天路的尽头,一路上随时有倒下的危险。然而,他们手中的转经筒是锃亮的,眼神是安详的,疲惫的身躯裹着的是一颗祥和愉悦的心。

  听说,叩长头到达过布达拉宫的人,在当地会受到极大的尊重,甚至会被当成英雄看待。

  面对这种苍凉悲壮、坚定虔诚的行进,我的心一阵阵发痛,我的眼睛怎么擦也是一片模糊。

  这条线路有不成文的规矩:轻车让重车,地方车让军车。当临近拜达的嘎通沟大桥时,遇上阻车,等了三个多小时后,眼看就要轮到我们这边放行,不料,前方传来消息,大桥对面有三个连的军车通过,共200多辆,这一等,又是一个多小时。我走下车去,趁这个空闲,既放松一下筋骨,又可以欣赏美景,在城里,阻车是受罪,而在这里,则是一种享受。

  川藏南线是318国道上最美又最险的一段路,自1954年通车后,从没有一天畅通过,也不通客车。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这几处大峡谷都位于横断山脉,高陡险峻,一边是绝壁,一边是深渊,由于山体松疏,沿途到处塌方,落石飞滚,险象环生,这里的路永远不是定型公路,今天刚修好,明天可能就消失了。

  再加上50度的陡坡、180度的急转弯、没有护栏的悬崖路、能埋下半个车轮的坑洼路面,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骨灰级自驾游线路”,其中被称为“鬼门关”的业拉山99道拐,和名为“通麦坟场”的排龙沟天险等,更是步步惊心,哪段路都是劫后余生,据说,跌落澜沧江和怒江大峡谷的车辆达2000多台。

  曾有人说:自驾游走川藏线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勇士,一种是烈士。

  历尽艰辛,总算到达拉萨,本该七天走完的路程,足足走了二十来天。我无法形容沿途那蓝天、白云、雪山、草甸、湖泊、峡谷、寺庙、经幡、玛尼堆,还有那开满了荒野的格桑花带给我的震憾。那一切,和想像中一样美妙,又比想像中更加神奇,只觉得,这一路走来,既风尘仆仆又纤尘不染。

  我们入住八廓街旁一家客栈,天还没亮,就有了转经的人流,深夜里,朝拜者两木撞击的声音仍不绝于耳。大昭寺前,总有数不清的藏民,排着长队转动经筒,虔诚地重复着全身跪拜的动作,他们个个衣衫褴褛,形容枯槁,双目紧闭,口念经言。那些平凡的苦难与死亡,那些走不完的转经路,猜不透的轮回,便是他们生命中的必然。一旦靠近,他们身上会散发出难闻的酥油茶和汗臭气味,但没有人去刻意避开或掩鼻而走,甚至有不少游客还默默地放些钱币和食物在他们简陋的铺盖上。

  在大昭寺前的广场上,我遇到过一位叫旺堆的藏族老人,他能讲一口很生硬的普通话,交谈中得知,他是青海玉树地区的牧民,这已经是第二次来拉萨,他每年把牛羊卖了后,除留下极少的生活开销,其余的钱全部换成金子,来拉萨捐献给大昭寺。听到这里,我这个不信佛的人也不禁膝盖一软,双手合十跪地祈祷,不为我自己,而是为这些一心向佛的人们,为这些高尚纯净的灵魂,求佛赐福于他们。

  此时,我只想拉一千条经幡,点一万盏酥油灯,诵千遍万遍玛尼玛尼哄......

  拉萨,是一个连呼吸都散发着神秘气息的地方,是每个藏民心中最虔诚的朝向。也让无数远方游人的心灵为之躁动,历经艰难跋涉,只有在真实地触摸到她的那一刻,心,才能回归平静。

  站在布达拉宫藏红色的屋顶,会让人感觉到西域的神奇和王者的霸气。肃穆宫殿的外面,是芸芸众生仰视的目光,他们是些关注灵魂的人,穷其一生,只为把灵魂安置在朝圣的路上。苦难再多,心也可以如此平静,幸福和快乐的感觉可以如此简单……

作者:梁讷言

编辑:石成

阅读下一篇

返回涟源市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