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涟源市201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
2017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6年11月28日在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康勤辉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报告201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预计)和2017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6年,财政部门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主动服务全市发展大局,坚持“加速转型、加快发展”的总基调,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目标,狠抓增收节支,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确保财政预算平稳运行,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支撑。
(一)全市财政收入预算执行情况
1—10月,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2577万元,为年度预算的 77%,同比增长6.6%。上划省级税收收入7105万元,同比增长2.3%,上划中央级税收收入24287万元,同比负增长2.1%。预计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0201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00%,同比增长6%。其中:国税部门预计完成52300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18.9%,增长27.4%;地税部门预计完成37600万元,为年度预算的77.1%,下降7.9%;财政部门预计完成30301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10.6%,下降3.8%。
1—10月,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1185万元,为年度预算的78.6 %,同比增长 11.1%。其中:国税部门完成 12781万元,为年度预算的 101.4%,增长48.0%;地税部门完成 23317万元,为年度预算的61.6%,负增长4.5%;财政部门完成25087万元,为年度预算的 91.6 %,增长13.8 %。预计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7901万元,同比增长6.1%。
2012、2013、2014、2015年分别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1291、135631、113063、113397万元,分别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0745、82345、66583、73447万元。
(二)全市财政支出预算执行情况
全年预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00000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16.9%,同比增长1.1%。其中:1—10月累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1955万元,为年度预算的98.7%,同比增长20.2%,支出按功能科目完成情况是: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3685万元,国防支出244万元,公共安全支出14074万元,教育支出86229万元,科学技术支出661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458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2300万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58024万元,节能环保支出7040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5801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61562万元,交通运输支出15798万元,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17104万元,商业服务业等支出2776万元,金融支出8万元,国土海洋气象等支出6640万元,住房保障支出18862万元,粮油物资储备支出329万元,债务付息支出6377万元,其他支出1983万元。
2012、2013、2014、2015年分别完成财政总支出(含上解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及预算结余等)375610、426953、428410、574298万元。
(三)政府性基金收支执行情况
2016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预计2000万元,预计上级补助收入 19000万元,上年结余31495万元,政府性基金收入共计 52495万元;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预计23000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29495万元。
(四)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执行情况
2016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计98714万元(不含企业养老、机关养老,此两项基金执行由省里统一编制),上年结余42201万元;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支出92576万元,本年结余6138万元,年终滚存结余48339万元。
上述预算执行情况均为预计数,在决算编制汇总后还会有一些变化,待年度决算完毕,届时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2016年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一)勤征细管,财政运行总体平稳
面对严峻的经济财政形势,全市财税部门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促产培源,勤征细管,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确保财政运行总体平稳。一是加大财税征管力度。加强组织协调,完善财税部门目标考核责任制,实行按季考核,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薄弱环节以及零散税收征管和清欠力度。全面落实非税收入执收工作责任制,严格督查考核,采取以票控收、窗口征收、稽查清收等措施,积极挖掘非税收入潜力。二是加大对上争资力度。认真研究、科学分析,积极争取对我市有利的资金和项目扶持,累计争取上级各项转移支付资金 30.28亿元,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三是不断优化支出结构。1—10月,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2.2亿元,同比增长20.2%,其中民生支出32.9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7.9%,同比增长15%;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节能环保、城乡社区等支出分别增长22.3%、10.3%、18.6%、22.7%。
(二)服务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围绕政府中心工作,以服务发展为重点,以统筹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着力补齐四大发展短板,促进市域经济社会发展。一是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支持全市“项目建设大比拼”活动,投入资金6657万元,积极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娄底大道改扩建等重点工程建设。二是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围绕“四区”定位,投入资金2120万元,支持推进标准化厂房、道路等经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电、气”等配套措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增强发展活力。三是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旅游项目总投资2.34亿元,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四是支持金融经济发展。大力支持市农村商业银行、长沙银行筹建工作,加强财政金融联动,创新政府投融资机制,推动银企对接,着力保障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加快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步骤,重点推进涟源经济开发区“应急产业园”PPP项目成功入围财政部第三批示范项目,引进中惠旅公司合作开发经营湄江风景管理区,为我市旅游开发注入新的活力。成立湖南省农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涟源办事处,搭建融资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融资服务,累计为25户企业担保9198万元。出台《涟源市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为开展政府购买服务提供依据。五是改善人居环境。拨付资金1367万元,支持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6860万元,支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垃圾污水处理、保障性安居工程和特色民居修缮改造等建设;拨付资金500万元,推进集中连村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
(三)倾注民生,社会事业统筹发展
按照“保重点、压一般”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民生支出。一是教育事业优先保障。继续落实武陵山片区农村基层教育人才发展的支持政策,加快学前基础教育的发展,支持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民办示范性幼儿园建设。二是医疗卫生改革统筹兼顾。安排专项补助资金2200万元,巩固基本药物和药品零差价销售制度。提高医疗保障标准,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标准由去年的470元提高到今年的540元,财政投入同比增加4400万元。三是社会保障功能不断完善。支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发挥就业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公共就业扶持力度,积极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发放城乡低保资金6111万元,五保资金1953万元。四是惠农补贴政策落实有力。全面推进惠农补贴发放“三位一体”改革,通过“一卡通”发放56项惠农补贴资金23028万元,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五是精准扶贫有序推进。拨付资金3081万元,支持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脱贫攻坚行动。投入财政资金6269万元,确保土地治理、产业化经营等22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革故鼎新,财政改革稳步推进
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一是推进税制体制改革。积极协调国、地税部门做好“营改增”改革试点工作衔接,认真做好“营改增”对我市财税收入影响的调研,确保 “营改增”改革试点顺利开展。落实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措施。二是开展“去库存、降成本”行动。规范涉企收费征收行为,公布《涟源市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分三批降低部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并公开收费目录清单和降标幅度,促进企业“轻装上阵”、脱困发展。兑现购房奖补政策,出台商品房“去库存”的财税优惠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三是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开展存量债务清理甄别和置换工作,协调相关部门对各单位进行债务清理审计。同时开展筹融资降息,将全市筹融资借款利息统一调整为年利率10%,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四是推进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完善乡镇债务约束和激励机制。组织召开乡镇体制改革座谈会和现场推进会,分析新体制运行后乡镇财政运转情况,全力推进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五)精细管理,依法理财有效提升
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目标,不断完善财政运行机制,提高理财水平。一是加强预算管理。坚持零基预算,科学合理安排各项财政资金,在保障基本支出的同时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压减市本级专项资金项目4个、整合资金900万元。加大预决算公开力度,全面推进各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并将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决算情况进行全面公开。二是是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开展全面的资产清查,切实规范和加强国有资产处置、转让、出让、出租的监督管理。三是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管理。坚决贯彻落实厉行节约的各项规定,大力压减“三公”经费及其他行政开支,全市“三公”经费支出7451万元,同比下降9.8%;认真落实工资调整政策,发放各项工资、津贴补贴74107万元;规范采购行为,完成采购预算20982万元,节约资金2014万元,节约率9.6%。严格财政投资评审,拓宽评审范围,完成财政评审金额41975万元,核减8310万元,核减率为16.5%。四是加强财政监督检查。以创新转型为契机,构筑内控体系,强化制度建设。认真开展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和民生资金专项检查,扎实推进“纠四风、治陋习”和“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加强监督检查,重点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突出腐败问题。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财政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源萎缩严重,财政增收形势严峻;财政支出尤其是民生支出仍处于高位运行,改革性增支因素多,财政收支矛盾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有待破解的难题;重点项目挤占资金多,资金调度异常紧张;政府性债务风险日益显现,偿债压力逐年加大。对此,我们将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认真妥善应对。
三、2017年全市财政预算(草案)
2017年全市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市委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意识”, 紧紧围绕“十三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深入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转换增长动力,促进财政收入增速提质;盘活资金、保障民生,统筹财力、支持脱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强化监督、提升绩效,厉行节约、防控风险,促进财政管理创新,为建设幸福小康新涟源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撑和制度保障 。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2017年我市财政预算分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三项进行编制。具体预算安排如下:
(一)全市财政收入预算安排
2017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预计 84861万元,比2016年年初预算数增长9%。其中:国税14470万元,地税40524万元,非税收入29867万元。预计上级转移收入375685 万元,预计上年结转结余收入19600万元,收入总计 480146 万元。
(二)全市财政支出预算安排
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 455541 万元,加上解上级支出4908万元,加预计上年结转支出19600万元,支出合计 480049 万元,收支相抵,结余97 万元。支出按功能科目安排如下: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36483 万元,国防支出 314万元,公共安全支出14614万元,教育支出 93555万元,科学技术支出392 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5699 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2933万元,医疗卫生支出65197 万元,节能环保支出2593 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4694 万元,农林水支出43340 万元,交通运输支出 7115万元,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支出8779 万元,商业服务业等支出1734 万元,国土资源气象等支出4594 万元,住房保障支出 7193 万元,粮油物资储备支出 512万元,其他支出 64000万元。预备费 1800 万元。
(三)全市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
收入拟安排 15600 万元,相应安排支出15520 万元,当年结余 80 万元。
(四)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预算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主要包括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机关养老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等八项社会保险基金。其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属于全省统筹,由省级统一编制预算,此次未纳入市本级预算收支范围。
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拟安排196631万元,安排支出193034万元,本年结余3597万元。
四、2017年财政政策措施和工作重点
(一)推改革,提升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
1.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清理财政对竞争性领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应急产业发展,促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继续实施税收、贷款、公积金等组合优惠政策,并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支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减税清费政策,优化企业融资结构,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2.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综合与分类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全面实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清理相关收费基金;加快搭建全市财税综合信息平台,建立财税综合信息共享机制;落实事业单位改革要求,分类指导、稳步实施市直单位财政财务体制改革。
3.推进财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和经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稳固基础财源,壮大骨干财源,培育新兴财源,发展金融产业,全面推进财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4.加强综合治税。加强重点税源企业的监管,建立税源动态监控体系,挖掘增收潜力,拓宽增收渠道。健全非税收入征管制度,加大非税收入稽查力度,坚持依法治税、依率计征,大力清缴欠税、堵塞漏洞,确保应收尽收。
(二)优结构,提升财政公共服务能力
1.盘活存量资金。对执行进度较慢的部门项目预算资金,以及未按规定及时分解下达或者闲置沉淀的转移支付资金,统筹用于急需资金支持的领域。加大预算统筹力度,取消所有专项收入专款专用规定,实质性整合专项资金。
2.注重民生改善。加大“三农”投入,支持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健全城乡医疗、养老、住房保障制度,做好城乡低保、救济救助等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全方位促进创新创业。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加大中小学校舍建设投入。全面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强化基层卫生服务设施建设,支持科技、文化体育、生态环境等社会事业发展。
3.致力脱贫攻坚。加大贫困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保障)和“五个一批”(生产发展、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就业、社保兜底),积极支持脱贫攻坚行动。
4.严格支出管理。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严控行政支出。认真执行公务接待、差旅费、培训费、会议费等一系列管理办法,严控 “三公”经费等非生产性开支,拧紧开关,进一步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不断拓宽采购渠道、规范采购行为,推进阳光政府采购。发挥财政投资评审职能作用,完善评审机制、规范评审流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防风险,提升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
1.继续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严格落实《涟源市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的各项规定,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激发体制活力,努力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防风险、促发展”的目标。
2.拓展筹融资空间。加强财政与金融深度融合,巧用财政杠杆,多用债券、政策性贷款和直接融资等工具,构建起“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资本”逐步放大的融资模式,引导撬动金融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进银企对接常态化,着力保障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三农”、小微企业、扶贫等薄弱环节的信贷需求。推动龙山旅游开发、城市外环线建设等PPP项目落地实施。
3.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建立健全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加强债务风险日常监控。对纳入政府债务系统管理的存量债务,分批进行政府债券置换,有效化解债务风险。开展乡镇存量债务置换工作,对市乡债务规模实行限额管理,规范举债行为,严控新增债务,防范和控制财政金融风险。
(四)强监管,提升财政依法科学理财能力
1.建立财政大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监督检查和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相互协调机制,建立事前审查把关、事中跟踪监控和事后检查评价相结合的财政监督运行机制,促进监督与管理相结合。不断推进财政监督检查制度化、规范化,将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重点项目资金、民生资金列为重点检查内容。
2.加大预决算公开力度。以公开为常态,以不公开为例外全面推进预决算公开,逐步推进专项资金公开,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财政信息公开制度。
3.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推行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新型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基层财政财务管理,打通财政资金支付“最后一公里”,实现国库集中支付“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
4.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加强财政内控制度建设,做到岗位设立到人、职能明确到人、任务落实到人、责任追究到人,确保各项财务工作规范有序执行。扩大内部控制的覆盖面,督促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促使其覆盖单位经济和业务活动全范围,贯穿内部权力运行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
各位代表,面对新形势、新常态、新任务,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落实本次大会决议,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推动财政科学发展,为加快建设小康美丽幸福新涟源而作出新的贡献!
编辑: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