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涟源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编辑:石成 2016-11-29 08:25:22
—分享—

  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1月28日在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宋建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工作回顾

  过去四年,面对经济增速放缓、调结构去产能的重重压力,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有为,全面建成小康涟源的进程按预期平稳推进。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增长,2016年,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2.1亿元,是2012年的1.4倍,年均增长8.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3.9亿元,是2012年的2.2倍,年均增长24.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8695元、8215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21.3∶49∶29.7调整为2016年的20.3∶44.5∶35.2,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提升。工业经济加速转型。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在发展中转型,在优化中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开展工业企业帮扶,规模工业企业数量增多,三一中源、华润电力、国产海螺等一批企业持续发展。强力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小煤矿54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初见成效。发展壮大园区经济,积极引进企业入驻,涟源经开区成功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代农业量效齐增。桥头河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初具规模。省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重点县建设生机勃发,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27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8家;拥有湖南名牌2个,省著名商标7个。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规模种植不断扩大,粮食生产稳定丰收,连续两年评为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市,荣获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农产品出口基地市,连续两年列入中央财政支持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县市、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市。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旅游业发展来势喜人,成功创建省旅游强市,入选第二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湄江风景名胜区成功创建4A级景区,引进省内知名企业中惠旅合作开发;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评为全国最佳休闲养生基地,成功申报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全面启动;乡村旅游欣欣向荣,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湄江国家地质公园、湄峰湖国家湿地公园、杨家滩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成功获批。电子商务发展迅猛,飞天、家利多电商产业园建成开园,发展电商企业80多家。金融服务不断增强,成功组建农商银行,引进长沙银行。理顺城投体制,组建交建投、旅建投,政银企合作不断加强。大力激活消费需求,商贸物流繁荣发展。

  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城市建设投入持续增加,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相继建成经开区主干道、S210绕城线、六亩塘路、福源路、体育路、体育文化中心、二水厂、管道天然气、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完成石马山路、人民东路、梅亭路等提质改造;实施娄底大道涟源城区段、国师路改造,推进燮和路、乌龟坝、中心公园等项目建设;全面完成罗家佃棚户区、经开区重点项目等征地拆迁,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高品质建成涟水河沿河风光带,改变了城市形象,提升了城市品位。依法严格规划管理,控违拆违成效明显,中心城区异地新建私房全面禁止。城市管理日趋规范,启动中心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市民素质持续提高,城市认同感显著增强。交通水利建设日新月异。娄怀、长韶娄、安邵等3条高速相继建成,沪昆高铁、娄邵铁路竣工通车,涟源步入“高速时代”。全面完成华雷线、杨白线、斗骡线等干线公路改建,娄底大道涟源规划区外段改造将于年底建成通车,伏漆线、蓝芙线、丰荷线、湄七线等改造工程正在抓紧推进。严厉打击超限超载,依法治超成效明显。严格规范水资源管理,农村水利综合改革试点县建设、白马灌区续建配套工程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普遍改善,防汛保安能力持续提升,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52座,完成307个村“五小水利”建设,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绩效考核连续两年获全省第一。村镇建设步伐加快。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卫生集镇建设,城镇化率预计年底达38%,伏口、杨市、湄江、茅塘、桥头河、斗笠山等一批乡镇入围全国重点镇、省特色镇。严格加强国土管理,农村建房逐步规范。深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民生福祉明显改善。四年累计投入民生支出134.5亿元,实施了农村公路、安保设施、危桥改造、渡改桥、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了惠民廉租房、城东公租房等一批城镇保障性住房小区,圆满完成92项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强。就业创业扶持体系不断完善,新增城镇就业3.3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万人,成功列入国家首批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市。扎实抓好精准识贫建档立卡工作,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不断强化脱贫责任,脱贫攻坚有序推进,共减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72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7.4%。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逐步健全。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建立环保与司法联动执法机制,实行网格化环境监管,划定生态保护红线726.7平方公里。重拳治理污染问题,关闭重污染企业62家,城区养猪场全面退出,杨市、茅塘两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大气和水污染防治扎实推进,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84.3%,各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动物防疫成效明显,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保障。造林绿化力度空前,森林覆盖率达到42.45%,“绿化涟源四年行动”连续评为娄底先进。积极推进城区大班额化解,高标准建成长郡蓝田中学、蓝溪学校,共新增学位11280个;推进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农村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完成348所农村学校食堂达标创建,学校食堂建设及食品安全工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职业教育特色明显,市工贸中专荣获全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机构新增床位1082张,人均用药费用下降35%。加强生育关怀,计划生育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协调发展,“珠梅抬故事”确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市图书馆获“全国最美基层图书馆”称号,湘剧《烧车御史》获田汉大奖并晋京演出成功。全民健身运动常态开展,成功承办第十二届省运会等一系列大型体育赛事。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坚持依法治安,扎实推进“打非治违”、煤矿安全生产“5077”攻坚战,积极创建省级安全生产示范市,连续两年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县市。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天网工程”联网运行,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健全,坚决打击违法犯罪,连续两年获省平安县市称号。依法稳妥处置民间融资,畅通信访渠道,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信访问题,民调满意度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全部取消。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职能转变不断深化。乡镇财税体制改革强力推进,严格实行乡财市管,有效控制和化解债务风险,乡镇财务管理显著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进展顺利,建制村合并、国有林场等改革全面完成,交通建设和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务用车制度、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商事登记制度、农村综合改革、农业“三项补贴”等改革全面启动,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改革赢得广泛好评。推进产业招商、精准招商,招商引资效果明显,争资争项取得突破,全市到位资金实现较大增长。

  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责任心教育,在项目建设、征地拆迁、控违拆违、维护安全稳定等一线锻炼干部、锤炼作风,干部队伍攻坚克难、敢打硬仗的担当与作为不断加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实行财政投资评审,加强审计监督,部门预决算全部公开。坚持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自觉主动接受监督,共办理议案2件、建议355件、提案515件。

  四年来,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建设扎实有为,军民融合务实推进,再次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面完成第三次经济普查。应急管理、防震减灾、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人防、对台、市志、档案、保密、仲裁、科协、供销合作、公积金管理、气象、老龄、慈善、关工委、老干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侨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作出新贡献。

  各位代表!

  过去四年,我们砥砺奋进,铿锵前行,搭平台、争政策、引资金、推项目,用实实在在的举措,推动了重点工作的落地生根;过去四年,我们奋勇拼搏、敬业奉献,解难题、惠民生,保安全、促稳定,用勤勤恳恳的态度,维护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过去四年,我们满怀激情、挥洒汗水,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用兢兢业业的精神,谱写了涟源科学发展、奋力赶超的辉煌篇章!

  困难比预想的多,成绩比预期的大。奋斗的历程步履坚实,奋斗的成果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的统揽全局、科学决策,得益于全市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有效监督、大力支持,得益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理解信任、积极参与。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涟部队、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向辛勤工作在全市各条战线的同志们,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涟源建设发展的朋友们,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经济总量不大,运行质量不高,发展基础薄弱,产业转型任重道远;二是创新驱动力不强,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财源税源支撑乏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三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脱贫攻坚时间紧迫,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四是发展环境欠优,干部作风欠实,政府运转效率有待提高。对此,我们一定直面问题不回避,勇于担当不退缩,切实有效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主要目标和任务

  今后五年,是涟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发展动能转换、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是厚植发展优势、奋力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综观国内形势,我们仍处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是国家“三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省委、省政府“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布局的加速推进,我市区位、交通、资源等方面优势将进一步彰显,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时不我待,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把智慧和力量集中到经济建设主战场、改革开放主战场,让117万涟源人民进入全面小康,把涟源建成富饶美丽健康和谐的幸福家园。

  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落实省、娄底党代会决策部署,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宏伟目标,加速转型、加快发展,着力打造“三区两基地一中心”,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迈向基本现代化。

  主要奋斗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以上,确保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前进5位,力争前进7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

  突出五大战略: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推进转型发展。把创新作为我市未来发展的引擎和动力,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以创新增强发展后劲,提升经济质量效益。增强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着力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一批突破关键技术、带动产业转型的领军人才。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培育发展新动力,健全发展新机制,逐步形成以新型工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旅游服务业为先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推进工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应急产业发展,支持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围绕发展精致农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湄江龙山主导、中心城区支撑、乡村旅游补充”的空间布局,整合市内优质旅游资源和重大旅游项目,加快旅游同工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到“十三五”末,力争龙山、确保湄江成功创建5A级景区,旅游人数达到1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实施开放引领战略,着力推进共赢发展。湖南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度发展的“过渡带”“结合部”,正在实现从内陆大省向开放强省的转变。涟源正处于全省的枢纽节点,靠近长株潭城市群,必须发挥好这一区位优势,深入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对接大长沙的“桥头堡”,争当湘中崛起的“排头兵”。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并重,大力招商引资,推进“涟商回归”,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拓宽融资渠道,利用PPP模式和贫困县企业上市实施“绿色通道”的重要政策机遇,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让涟源成为共赢发展的财富“洼地”。

  (三)实施空间规划战略,着力推进协调发展。做好空间发展规划,谋划涟源整体格局,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一心、三轴、多点”的城镇化发展布局,推进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坚持提质与扩容并举,创新城市管理,使城市更舒适、更有凝聚力;加快高速公路经济带节点镇、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产业发展特色镇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统筹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非公经济,努力补齐城市建设、园区发展、金融经济、旅游开发等短板,促进一二三产业高水平协同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齐头并进。

  (四)实施环境优化战略,着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把环境作为开放发展的第一竞争力。优化政务环境,构建快捷开放通道,推进“智慧涟源”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快进快出、大进大出能力。优化金融环境,强化金融监管,提升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和服务功能,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创建金融安全区。优化法治环境,切实保护各类投资者合法权益,提供便利优质服务。优化生产环境,强化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增强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优化社会环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有效化解矛盾纠纷,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氛围。优化生态环境,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开发,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确保生态环境安全,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五)实施富民共享战略,着力推进和谐发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确保2018年全市贫困人口、贫困村全面脱贫摘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大教育投入,发展和规范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着力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就业创业,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健全符合实际的住房保障供应制度。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创新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全面发展。

  三、2017年重点工作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任期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同时也是涟源撤县建市30周年,做好明年的政府工作意义重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均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5%、11%。

  要实现这个目标,创新是原生动力,转型是主攻方向,项目是龙头抓手,统筹协调是基本方针,民生福祉是终极使命。我们将全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转方式、调结构,全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园区崛起。坚持把园区作为转型发展、培植税源的主战场、主阵地。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有利园区发展的政策机遇,着力激发园区内生动力。创新园区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全方位调动园区积极性;创新园区招商引资政策,把园区建成投资“洼地”。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投入10亿元,切实改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条件,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快应急产业园建设,引进、培育产值10亿元龙头企业1家,产值过亿企业3至5家,力争实现产值60亿元。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实施“飞地招商”,全市所有招商项目全部入园。全力攻坚克难,积极破解园区发展难题和要素瓶颈,新建标准化厂房20万平方米,确保烟草物流仓储中心、涟商总部经济园等建成投产。

  提振工业实力。鼓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湖南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推动“品质革命”,重点发展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建材等产业,推进骨干煤矿企业技改扩能。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招商引进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争取一批应急产业项目落地,确保康麓生物、回春堂中药现代产业园、世纪远达新型建材、泓泽新能源二期等项目建成投产。着力培育支柱产业、骨干企业,重点培育一个产值过50亿元的新兴支柱产业,发展一批产值过5亿元的骨干企业。培育现代企业管理人才,安排100万专项资金,组织企业领军人才参加高端培训,培育高素质企业管理队伍,开展优秀企业家评选表彰,助推企业管理现代化。继续开展企业帮扶,成立中小企业发展引导基金和创业投资公司,建立“助保贷”融资平台,帮助企业脱困发展。

  加速旅游发展。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加速转型、加快发展、补齐短板的第一选择、第一举措、第一引擎。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湄江、龙山、包围山和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全力推进湄江旅游开发,加快湄江景区高速连接线建设,安大复线建成通车。密切与中惠旅的合作,投资3亿元完成湄江二期开发,全面推进核心景区旅游特色村建设,确保2017年10月1日重装迎客。加快大龙山旅游开发步伐,围绕“药王龙山”“湘军故里”,采用PPP模式,力争2017年5月1日启动建设,全年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招商引资开发包围山,大力支持博盛生态园、桥头河蔬菜公园、宇城蓝莓产业园等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整合资产做大做强旅建投,全面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加大旅游对外宣传力度,探索旅游综合执法,推进旅游文明示范创建,打造涟源旅游特色品牌,构建全域旅游基本格局。

  发展现代农业。创新现代农业理念,继续加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重点县、农产品出口基地、产粮大县建设,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服务公司、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及其它工商资本提供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以明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营机制,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集中化发展。积极培育新业态,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做强农产品深加工,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既有优势,积极推进桥头河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和其他特色基地建设,支持邬辣妈食品、忠食菌业、肖老爷食品、祥兴农业、富田桥游浆豆制品等发展壮大,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一批农产品特色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发展精致休闲农业,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生态旅游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休闲体验式农业。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建立农产品监测网络,加快农业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加大政策支持农业发展力度,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现代服务水平。积极发展金融经济,引进外地金融机构,加快金融扶贫服务站建设,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深化政银企合作,定期组织政银企洽谈会,构建和谐有效的政银企关系。加快发展融资担保,破解抵押瓶颈制约,降低企业贷款门槛和成本。抓住资本市场服务贫困地区发展的机遇,支持市内企业上市、挂牌、发行债券,引进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落户涟源并支持挂牌上市。加大电商产业扶持力度,引导传统商贸流通企业“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支持发展农村电商、农村物流,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供销社电子商务网络建设。

  (二)抓项目、扩投资,不断提升发展支撑能力

  坚持以项目看能力、以项目评业绩、以项目论英雄,把发展支点落在项目上,年度计划安排重点项目50个左右,计划投资100亿元以上。通过项目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动能,积蓄发展后劲。

  抓住契机找项目。依托既有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县市、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市等政策优势,顺应国家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灵活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潮流,对接国家“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宏观政策研究,瞄准重点支持领域,在脱贫攻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证券和资本市场、政府性债务置换、PPP项目等方面认真钻研,主动作为,高起点谋划一批有影响力、有带动力、事关涟源全局的大项目、好项目,抢抓新一轮发展先机,为实现“加速转型、加快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千方百计推项目。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库建设,深化前期研究,加大项目审批和经费保障力度,形成滚动开发的良好局面。营造全民招商氛围,发挥涟商资源优势,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牢固树立争资争项意识,精心包装项目,以项目争政策、引资金,争取政策红利最大化。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大比拼”活动,继续实施市级领导挂点、分组包干负责制,坚持一月一调度,一季一讲评,实行季度奖励和年终奖励。突破资金、用地等要素瓶颈,及时报批土地,加快征地拆迁,以钉钉子的精神推进项目,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竣工、早达产。

  全力以赴促项目。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推行全程代理,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优良投资环境。切实解决困扰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帮助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为企业轻装上阵提供良好发展环境。坚持思想工作优先,加强重点项目周边治安环境整治,重拳打击“三强”行为,大力优化施工环境。

  (三)重人本、强基础,加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围绕“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转变城乡发展方式,提高城乡治理能力,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建设幸福美丽家园。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加快交通建设步伐,竣工通车安邵高速连接线、蓝芙线、伏漆线、丰荷线,大力建设湄七线,开工建设龙琅高速及其连接线、双江—七星、桥侧线、娄底大道涟源秀溪—冷江段等公路,做好大八线、珠古线、金石七里—双峰高铁北站涟源段、双峰青树坪—太平寺涟源段、中心城区—沪昆高铁邵阳北站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动工建设。加强乡村公路建设,打通乡级“断头路”,进一步完善农村路网结构,继续抓好农村公路提质改造,着力实施村级主干道亮化工程,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继续推进白马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央财政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县工程、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建设稳固安全、质量可靠的电力保障体系。推进“宽带乡村”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精心打造秀美城市。树立开放思维,借鉴先进经验,精准谋划、科学定位,凸显现实基础、资源禀赋、文化特色,促进产城一体、人文融合发展,建设“山水相融、宜居宜业、特色明显”的秀美城市。积极争取城区行政区域调整,以娄底大道为轴,加快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深入实施中心城区提质扩容三年行动计划,加快龙湖新区、城东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经开区产城一体化发展。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完成国师路改造,有序推进中心城区提质升级,实施道路“白改黑”和主街立面改造,开展管线入地、地下通道、停车场等配套建设。推进旧城棚户区改造,完善基础设施,规范外观风貌,引导产业发展,恢复“蓝田记忆”。全面启动长郡蓝田龙湖校区、人民医院新院和中医院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按照“引领城市发展、畅通城市交通、提升城市形象”的原则,规划建设城市外环线,打通城市“断头路”,建成城区城外快速畅通的交通网络。积极发展公共交通,推进城市公交车更新换代。遵循“不求大、但求美”的思路,用好城区的山水资源、民俗文化、历史典故,匠心构筑城市之美,倾心打造人居典范。科学利用涟水河、升平河水资源,做足做活水文章。全面实施涟水河、升平河沿河改造,开展城区污水和黑臭水治理,全力建好乌龟坝、树亭湿地公园,构建城西生态文明示范区河湖连通水网体系,推动进入“城湖一体”新时代,使涟源真正成为有水之“源”。以奖代投加快社区小绿地、小游园建设,建好洪水岭公园、龙湖新区公园,精心建设城市亮化工程,打造高品质的城市景观。转变城市管理方式,推动重心下移,提升城市管理服务精细化、人性化水平。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中心城区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积极扶持房地产业发展,开发高档精品小区,推进物业管理进社区,让人民群众住得更可靠、更舒适、更满意、更有自豪感。

  着力建设美丽乡村。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升村级科学有序管理水平,调动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继续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大绿化涟源力度,加强煤矿采空区等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农村建房管理,提高农村建房质量,形成本地民居特色。明确乡村建设在全域旅游格局中的定位,编制乡村规划和村庄规划,做好乡村山水文章,打造杨市历史文化名镇、湄江旅游小镇、桥头河蔬菜小镇等一批特色镇及特色村,促进乡村经济、环境、文化等多元发展。全面开展城镇提质改造,实施镇区道路“白改黑”和亮化、绿化工程。推进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便民服务、农业服务、医疗服务、党建服务和文体活动设施,让群众享受更近更好更便捷的公共服务。

  (四)抓精准、增收入,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役

  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资金、政策、人才等资源整合机制,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使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以产业为支撑,制定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依托市内农业龙头企业,用好用活金融扶贫政策,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油茶、代代酸橙、食用菌、经果林、湘中黑牛等特色种植和养殖产业,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充分利用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形式推进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奖补措施引导,鼓励贫困户参加扶贫合作社,或以土地等形式入股,构建“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村”“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银行”等产业发展模式,切实提升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发展能力,确保脱贫工作长效。以搬迁为重点,完成古塘、伏口等集中安置点建设,有序引导贫困人口向中心村、镇搬迁转移。以就业为依托,通过打造扶贫基地、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贫困户就近务工增收。以兜底为保障,统筹协调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实现扶贫和低保“两线合一”。突出精准,强化措施,确保4.0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成功脱贫,74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五)惠民生、促和谐,切实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维护社会和谐。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政府、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继续推进落后小煤矿淘汰关闭,全面完成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整体退出。重点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坚决遏制较大以上安全事故,确保省级安全示范市创建成功。提高食品药品监测能力,依法从严监管,让群众吃得更放心、用药更安全。全力建设平安涟源,探索“互联网+警务”模式,开展禁毒禁赌专项整治,重拳打击“地下六合彩”“医闹”等违法犯罪。强化源头治访、依法治访,大力化解信访积案。抓好并村后首次村委换届工作,依法配齐配强村级领导班子。

  加强社会保障。鼓励返乡农民工等人员创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继续扩大“五大保险”覆盖面,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制度并轨运行。实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启动城镇居民大病保险统筹,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办法,规范临时救助工作。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产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推进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关注留守儿童成长,让社会充满关爱和温暖。

  推进社会事业。开展标准化示范学校建设,新建一中综合体艺楼,完成中心城区中小学校运动场标准化建设,切实改善城乡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教师待遇,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统筹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强文物和非遗保护传承,着力完善文化场馆等配套设施,推进市民服务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要实现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完成明年各项任务,必须切实改进政府工作,强化“团结和谐、坚强有力”的政府班子建设。“政者,正也”,政府班子必须加强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纪律修养、作风修养。坚持依法行政,增强法治意识,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坚持阳光施政,强化公开公平意识,加强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作用,及时公布政务动态,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与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坚持高效理政,加强作风和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工作责任制,强化政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精简文件会议,坚决整肃庸政懒政怠政,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坚持廉洁从政,始终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财政资金分配、政府性投资等重点领域监管力度,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驰而不息正风肃纪,树立政府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在此基础上,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转变观念,奋勇争先。观念一变天地宽。始终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动力,自觉吸纳先进理念,坚决破除思维定势、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敢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敞开胸怀,进一步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要“跳起来摘桃子”,与时间赛跑,只争朝夕,思进图变,争先进位,在实现“加速转型、加快发展”的新长征中争取更大作为。

  不忘初心,埋头苦干。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持脚踏实地,把实干作为工作主旋律,按照“深、实、诚、细、严”要求,强化抓重点、抓关键的工作机制,重大事项层层签订责任书,确保工作部署落地生根。完善各项指标体系和政府绩效考核办法,强化政务公开和督查问责,表彰奖励实绩突出者,约谈诫勉工作不力者,曝光追责不为乱为者,真正做到政令畅通,马上就办,办就办好。

  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为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困难愈多,越要调适发展理念,调适思维方式,调适职能定位,调适工作方法,调适作风状态,始终把推动发展的责任扛在肩上,始终把广大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打造一支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用勤奋敬业的工作、满腔热情的服务、廉洁奉公的品德和务实苦干的行动,树立政府的威信,赢得人民的信任。

  各位代表!

  我们引领涟源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责任更加清晰,意志更加坚定,干劲更加充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以对党的事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披荆斩棘的勇气、雷厉风行的作风,把人民的期待变成具体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美好的现实,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光辉业绩,为全面建成小康涟源而不懈奋斗!

  附件

  名词解释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围绕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3.“五小水利”:指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

  4.“5077”攻坚战:“50”指全国50个煤矿安全生产重点县(市、区);第一个“7”指《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58号);第二个“7”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3〕99号)中规定的七条举措。通过各方努力,使50个重点县煤矿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到2015年底50个重点县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比前五年(2008-2012年)平均死亡人数下降50%以上。

  5.“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事项集体决策制度。

  6.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

  7.国家“三大战略”:即“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

  8.“一核三极四带多点”:湖南“十三五”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一核”:壮大长株潭核心增长极,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引领区;“三极”:打造岳阳、郴州、怀化增长极;“四带”:打造京广高铁经济带、沪昆高铁经济带、环洞庭湖经济带和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多点”:依托国家级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一些特色园区,形成多个基础扎实、实力雄厚、特色明显、产城融合的新增长点。

  9.“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10.“三区两基地一中心”: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引领区、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先行区、全省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全省应急产业基地、全省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区域性旅游休闲养生中心。

  11.“一心、三轴、多点”:“一心”即中心城区;“三轴”即沿娄底大道的东西向城镇发展轴、沿国道207的南北向城镇发展轴、沿省道210的西北至东南发展轴;“多点”即差异化发展高速公路经济带节点镇、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和产业发展特色镇。

  12.PPP模式: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而形成相互合作关系的模式。

  13.“飞地”招商:指甲乙双方打破行政管辖关系,把甲地招入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隶属乙地的产业园区,通过税收分配、绩效考核等一系列科学的利益机制,扩大两地合作广度和深度,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14.“中国制造2025”: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力争用十年时间,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湖南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是我省未来五年全面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

  15.龙琅高速:龙塘—新化琅塘高速公路;华雷线:雷鸣洞—大塘公路;杨白线:杨市镇—白马镇公路;斗骡线:斗笠山—骡子坳公路;蓝芙线:蓝田—芙蓉公路;伏漆线:伏口—漆树公路;丰荷线:斗笠山镇丰瑞村—荷塘镇公路;湄七线:湄江镇—七星街镇公路;安大线:湄江安坝—大江口公路;桥侧线:桥头河—侧面虎公路;大八线:娄星区大河坝—荷塘八十亭公路;珠古线:龙塘珠梅—古塘公路。

  16.“五大保险”: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编辑:石成

阅读下一篇

返回涟源市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