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涟源资源丰富,素有“煤炭之乡”、“建材之乡”、“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过去市内几乎所有的产业都围绕资源进行布局,规模以上企业大多分布在采煤、焦化、冶炼、水泥等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低附加值的行业。长期的粗放发展虽然带来了GDP的高速增长,但也造成了产业单一、生态破坏、安全事故频发、民间融资风险加剧等一系列问题。2011年,涟源纳入了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涟源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个低谷。转型,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探索与实践
改造提质,传统产业枯木逢春。虽然涟源以资源为基础的传统工业产业体系“船大难掉头”,但市委、市政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始终坚定、从未动摇。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十二五”初就关闭了当时最大的纳税企业顺鑫钢铁,到“十二五”末,全市一百多家煤矿关闭到只剩41家,小型水泥厂几乎全部关闭,单位GDP能耗下降25%,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另一方面,对传统产业不是简单的“一关了之”,而是积极延伸链条,逐步实现由单一原煤采掘向煤电、煤化工、煤机产品的转变,建成总投资在70亿元的华润电力、汇源焦化、国产实业等大型工业项目;整合122家煤机企业,打造中南地区最大煤机生产基地,不少传统企业开拓了新的市场,重新焕发了生机。
筑巢引凤,接替产业应运而生。对于传统支柱产业属于过剩产能的涟源来说,寻找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接替产业,已经迫在眉睫。“十二五”期间,涟源孜孜不倦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几年来,新引进、新培育的项目,大都集中在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不少项目填补了全市产业发展的空白。随着三一中源、回春堂药业、创安防爆、肖老爷食品等一批新的项目竣工投产,过去依靠煤炭、建材、冶金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多极发展、多点支撑的工业格局逐渐形成。工业经济从“地下”步入“地面”,从“黑色”转为“绿色”。
推优扶特,现代农业加快崛起。涟源长期以来以单一的传统稻作农业生产为主,生产水平较低、比较效益不高。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规模农业、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2014年被评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打造了桥头河现代农业园,一期投资近10亿元,博盛农业等19家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园区,该园区成功列入了全省重点支持的综合产业园,被认定为全省农产品出口基地。大力推广规模经营,全市共有序流转土地20.58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70家,形成了粮油、畜禽、果蔬、药材等四大主导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精美休闲农业,培育了一批 “可看、可摘、可参与”的生态景观型“农家乐”。一大批因煤矿倒闭失业的农民从“挖煤工”变成了“菜农”“药农”,逐步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
多点挖潜,旅游产业成功激活。涟源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旅游开发虽然起步早,但进展慢,潜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产业做为支柱产业打造,依托湄江、龙山两大核心景区,有效整合连接飞水涯、围城文化、湘军故里、三甲古村落等各具特色的景区点,建立了涟源旅游的大框架。同时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标准化、人性化的服务水平,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涟源市成功创建全省旅游强市,湄江风景名胜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景区,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被授予全国最佳养生基地。2015年,旅游收入48.5亿元,占GDP比重超过了20%,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39.7%。
产城融合,城乡发展全面提质。城市幅射带动效应不强,城乡发展不平衡,极大地影响了转型的质量。五年来,涟源紧紧围绕“山水园林、宜居宜业”的目标,全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质发展。体育文化中心、涟水河风光带投入使用,城区两所高品质学校拔地而起,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加快经开区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应急产业、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仓储物流产业等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产城一体化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中心城区面积扩大了3.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成功创建全省卫生城市、全省文明城市,并列入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市。因地制宜构建了高速公路节点镇、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产业发展特色镇、文化旅游名镇等富有活力的小城镇发展体系,多条高速高铁线路建成通车,新建和改建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532公里,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基础。
收获与启迪
坚持观念为魂,新思路引领转型。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第一个要转的就是思想观念。资源型城市长期高度依赖“躺着赚钱”的增长模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维惯性和资源情结。期待依靠资源再度崛起的幻想,对调结构悲观抵触的情绪,对去产能患得患失的心态,成为了转型的最大思想障碍。需要在思想上从对传统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中走出来,彻底摒弃拼土地、拼资源、拼政策的工作惯性,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的发展理念,自觉与落后产业决裂,探索出更快、更好的改革道路,推动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坚持规划为先,总蓝图谋划转型。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只有制定一个符合时代特征、切合本地实际的规划,才能确保转型之路行稳致远。谋划转型,不能再局限于一点一域,一定要多管齐下,全面发力,推动产业布局从单一支柱向融合发展转变。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从而在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开发各类接续替代产业,发挥工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主力军作用;要坚持产城融合,定位好符合区域持续发展的产业、城市规划,做强园区经济,以产兴城,以城促产;要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业、旅游文化休闲产业、金融产业等。
坚持项目为要,“牛鼻子”承载转型。转型发展的关键点和支撑点是项目,没有项目,尤其是没有孵化带动效应强的好项目,再好的转型方案可能也会“胎死腹中”,转型发展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一方面,要大力争取项目。要将国家的政策研究透,将产业重点研究透,积极争取更多的利好政策、重大项目和资金支持。同时要充分挖掘并综合利用区域外的各种资源,千方百计引进资金和项目,助推转型发展。另一方面,要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破解资金土地、征地拆迁、环境优化三大难题,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抓进度、抓落实、抓投产,让项目尽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坚持创新为源,“金钥匙”驱动转型。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金钥匙”,也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创新需要政府部门出实招推动。要研究制定各项扶持优惠政策,加快形成激励创新的良好机制。要大力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促进各类企业展开竞争,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舆论和政策氛围。要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孵化园、青年创业基地等各类平台载体作用,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要改革现行财税、投资、金融、贸易政策,进一步简政放权,为企业营造更好的政务环境和市场环境。
坚持民生为本,“落脚点”考量转型。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是转型发展的重要目标。资源型一般来说,生态补偿、棚户区改造、职业病防治等方面的历史包袱较重,由于企业关闭退出,居民就业、增收的压力也较为突出。在转型过程中,如果不重视民生,那么转型就会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也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核心。因此,既要坚持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发展解决的思路,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又要积极从制度安排上破解民生难题、健全保障体系、增强公共服务。要更加注重生态转型,提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水平,要加大民生事业的投入,实施一批精准扶贫项目,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来源:涟源新闻网
作者:中共涟源市委书记 谢学龙
编辑: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