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好戏”盼“有戏”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段云行 贺威 谭迎春 编辑:石成 2016-04-14 08:18:42
—分享—
 
 三月,位于涟源市文艺路3号的“涟源湘剧院”内外,绿木伸展,春日的暖流扑面而来。新编历史剧《烧车御史》在省艺术节上一举捧回田汉大奖,同时还获得4个单项奖,让剧院的演职人员倍感自豪。这个我省目前唯一幸存的县级“湘剧院”,再次名动湖湘,显示了独特魅力。

  体制改革,留下一颗艺术种子

  湘剧与豫剧、粤剧、昆曲、黄梅戏等地方剧种并称,是最具湖湘特色的曲艺形式,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50年,涟源建县伊始,就成立了湘剧团。

  2012年文化体制改革,大批原为事业单位的县级剧团转为企业。涟源市委、市政府大胆创新,市湘剧院反而成了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质事业单位,更名为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但人们仍然习惯称之为“涟源湘剧院”。

  剧院院长周钟鸣、支部书记罗义申感叹说:没有涟源市委、市政府当时的决策,涟源湘剧院早已像有些县级文艺团体一样不复存在了。

  执着传承,《烧车御史》一鸣惊人

  作为改制后全省仅剩的县级“湘剧院”,如何不负重托,真正起到湘剧传承作用?

  2014年初,在一个与文艺界人士的茶话会上,涟源宣传文化系统的负责人与“湘剧院”的演职人员擦出了“思想火花”:何不结合当前如火如荼的反腐倡廉和干部作风建设,创排一出以涟源历史人物“烧车御史”谢振定为题材的湘剧?一位涟源籍退休干部自告奋勇写初稿,加上省市艺术家的倾力配合,剧本终于出炉。

  涟源市委、市政府对《烧车御史》创排工作高度重视,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创排,市委书记、市长多次慰问鼓励创排人员,并对创排提出了一些指导性建议。历经一年半时间排练,2015年7月24日晚,《烧车御史》在“涟源湘剧院”正式演出。点评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剧本题材好,戏剧性强,得民心、对口味。

  经过不断完善,湘剧《烧车御史》取得了巨大成功。今年1月15日,国家艺术基金首演验收现场,观众长时间站立为精彩演出鼓掌、叫好。

  有评论认为:新编历史湘剧《烧车御史》,不仅传承了历史文化,更成为了湖湘文化一张崭新的名片,对宣传和推介湖南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推动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费窘迫,传承在困境中求发展

  《烧车御史》火了!剧院的干部职工高兴的同时也有点头疼。一个字,源于“钱”。

  这台动用演职人员100多人的大戏,历经一年多排练,加上道具添置,投入超过200万元。尽管市政府安排了专项资金,也多方争取国家艺术基金和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解决了排戏过程中的燃眉之急。但是,因为演出收入有限,演出人员的工资难以及时发放。

  正常说来,外演应该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外演一场,成本至少10万元,而县级剧院排演的剧目,一场演出要达到10万元的票房很难。为了让《烧车御史》摆脱近年来获奖剧目“演给评委看,得奖就解散”的命运,让《烧车御史》真正走入群众,剧院想尽了办法。

  与剧院的经费窘迫相比,“湘剧非遗传承人”罗义申感到更大的危机,是人才的青黄不接,这对进一步传承湘剧非常不利。“涟源湘剧院”演职人员现平均年龄40岁以上,骨干演职人员已50岁左右。

  为了传承发展湘剧,自2009年至今,“涟源湘剧院”陆续招聘了10名青年演职员进行专业培训,也从中发现了几个好苗子。但要让好苗子安下心来唱湘剧,既要感情留人,又要待遇留人。这些没有正式编制的年轻人能否经受住更大的物质诱惑?能否坚守心爱的湘剧?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段云行 贺威 谭迎春

编辑:石成

阅读下一篇

返回涟源市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