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我市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市委书记谢学龙(中)深入古塘乡指导农业产业发展

市委副书记、市长宋建明(左三)到七星街镇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市委副书记康昊宁(前排中)在桥头河镇博盛生态农业园调研
这一年,注定要在涟源的发展史上留下不平凡的一笔。
这一年,注定要谱写“攻坚克难、逆势飘红”的新篇章。
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难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一班人紧贴实际运筹帷幄、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全市经济发展逆势飘红,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城乡面貌明显变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敢做善成的涟源人民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现代神话,用非凡的智慧谱写着一曲又一曲奋进之歌。
经济发展着先鞭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长动力发生转变的过程中,我市着力创新驱动、促进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越来越优,经济运行日趋稳健。市委、市政府坚定发展信心不动摇,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积极采取新措施,加快培育新动力,实现了全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2015年,市委、市政府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积极应对下行压力,紧咬目标,奋力攻坚,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0.5亿元,增速8.5%。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70.2亿元,增长8.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0.1亿元,增长21.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6亿元,增长1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7073元、7401元,增长7.8%、11.5%。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为11.34亿元、7.34亿元,增长0.3%、10.3%。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排名娄底第一,为“十二五”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转型作为发展的当务之急、根本出路和战略抉择,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优化。工业经济正逐步走出过度依赖资源的老路子。全年关闭煤矿22家,培育生物医药、先进装备、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企业10家,新签约和开工的6个工业项目,都集中在高新技术、新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不少项目填补了我市产业发展的空白。农业发展向现代化、产业化转变。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万余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80个。粮食生产连续丰收。以获评全省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重点县为契机,重点打造了湘中黑牛、邬辣妈、康麓生物、肖老爷食品等一批特色品牌。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达58.7%。桥头河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迅速,“以园区建设为抓手,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工作经验,在全省树为典型。
重点项目推进有力。市委、市政府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坚持市级领导挂驻重点项目以及“六个一”的工作机制,对项目建设任务月安排、月调度、月结账、月通报。出台了考核奖惩办法,用于奖励推进有力的项目。全年列入娄底四个一批的143个重点项目,实际完成投资97.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8.5%。计划年内新开工的重点项目已全部开工。其中蓝溪学校、杨白线改造等64个项目已竣工。深入推进重点企业(项目)帮扶4年行动,倾力开展企业帮扶。积极推进电商产业园、电商孵化园建设,帮助涟源企业拓展产品销售空间。依托湄江和龙山两张国家级名片,创建了一批特色名镇、名村和星级旅游点,旅游综合收入大幅上升。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创新招商体制机制,设立工业、城镇、农业、服务业四个招商工作组,四大家主要领导亲自奔赴上海、广州、长沙等地召开了涟商代表和各界人士座谈会,并利用清明、中秋、娄商大会等涟商返乡契机,举行了涟商恳谈会。全年共有23个项目正式签约,签约资金45.75亿元,其中龙湖新区、泓泽新能源、洪源商贸城、康麓生物、邬辣妈食品等12个项目已经开工。全年实现内联引资71.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100万美元,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02.6%和100%。
重视民生暖人心
民本提升着民生,民生温暖着民心。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全面建成小康涟源为统揽,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把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严格落实各项惠民富民政策,全年民生支出累计35.3亿元,增长22.1%,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3.4%,高于全省、娄底平均水平。小康实现程度增幅排名娄底五县市区第一,提升幅度在同类县市排名前进12个名次。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严格落实“六个精准”、“四个一批”、“四个切实”的工作要求,全面部署和推动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扶贫方式从注重“外源输血”向“内生造血”转变,发挥涟商作用,推进产业扶贫,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对181个贫困村实行了驻村帮扶全覆盖,明确驻点村未脱贫、工作队不撤退。结合“一进二访”活动,市级领导、正科级领导、副科级领导实施贫困户对口帮扶,结成帮扶对子30021个。通过精准施策、精准推动与精准落实的多管齐下,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预计全年减少贫困人口4万人。
——民生实事惠民利民。12个重点民生实事项目顺利完成。统筹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蓝溪学校正式开学开讲,新增学位3070个,如期实现化解城区大班额四年行动计划目标。高考喜获丰收,中考成绩也大幅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食品药品监管有力,抽检合格率全部达到上级标准要求,未发生食品质量安全事故。洛湛铁路扩能改造、S210绕城线、华雷线等重点交通项目相继竣工,农村公路和客运站建设完成目标任务,群众出行更加便利。“两房两棚”、“两供两治”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展顺利。城乡社保、医保、低保、五保全面规范,便民服务功能更加完善。绿化涟源四年行动获得娄底先进,城乡环境整建四年行动取得三连冠,城乡面貌大为改观。
——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扎实推进九大环保工程,主要污染物减排、水污染防治、大气治理等项目全面完成。全市12个水质监测点水质均达到了Ⅲ类标准,城区升平河饮用水源地水质有9个月达到了Ⅱ类标准,水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3%,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深入推进绿化涟源四年行动和城乡环境整建四年行动,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宜人。
——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以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市为契机,围绕“山水园林、宜居宜业”的目标,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城乡面貌日益改善,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中心城区按照“东进、北扩、西拓、南完善”和“一路、一区、一带、一园、一体”的总体思路,扎实推进娄底大道涟源城区段、涟源文化主题公园等34个城建重点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7.6亿元。统筹推进茅塘污水处理厂、伏口镇环西路、古塘乡牛山大道等70个小城镇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9亿元。全面规范中心城区私房建设,省卫生城市、省文明城市的创建成果得到巩固。
社会事业结硕果
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群众工作为统揽,以依法治市为抓手,全力维护和谐稳定发展大局,切实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我市坚守安全底线、创新基层治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社会治理不断加强。积极探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路径,在娄底率先推行“三三制”社区(村)网格化管理,全市44个社区和315个村实行网格化管理。强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扎实开展严打整治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各类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安全感,成功保持“省平安县市区”称号。
信访形势平稳可控。出台了党委书记月调度信访工作制度,市委书记每月、乡镇办事处和市直重点单位党委(党组)书记每半月调度一次信访维稳工作,一批信访积案和重大信访案件得以有效化解。扎实开展群众工作,深入实施依法逐级走访、阳光信访,狠抓源头防控治理,赴省进京非访量下降52%。
安全形势持续向好。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要求,实施最严格生产安全责任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事故隐患的排查和整改力度,严查重处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市委书记、市长亲自率队深入矿井一线和重点区域开展安全生产督查;以创建省级安全生产示范市为抓手,深入推行“三个一”工作机制,及时解决各类突出问题。全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安全生产工作再次被评为全省先进。
党的建设拂新风
我市突出党建引领、强化创先争优,团结带领市领导集团及广大干部群众争创党建新业绩、争当发展开路人,创造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和经验。通过完善制度促规范、集体决策促民主、强化沟通促团结,领导集体心齐气顺,政治生态山清水秀。
班子强,泰山移。把理顺机制作为提升市级领导班子整体执政效能的重要环节来抓。力推三主负责制,建立分管联系工作定期通报制度,对重点工作严格实行月安排、月调度、月结账、月通报。认真贯彻“好干部”标准,狠抓干部执行能力的提升。继续倡导注重基层、注重实干的用人导向,在全市大张旗鼓开展“狮子型团队”和“狮子型干部”评选活动,旗帜鲜明地激励全市干部在发展的舞台上比作风、比能力、比实效、比贡献,真正让敢闯敢干敢担当的干部受到奖励、得到重用。
党风正,廉生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落实“两个责任”,着力构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对7名乡科级党政正职进行了集中述责述廉评议,分管市级领导当场接受质询。全年针对“四风”问题开展明查暗访110余次,有效防止了“四风”问题反弹回潮。集中开展化解农村基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积案专项行动。坚持以“零容忍”惩治腐败,向社会释放了执纪必严、常抓不懈的强烈信号,以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用历史正面廉政典型教育人,大型历史湘剧《烧车御史》获全省廉政文化作品一等奖,成为县市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剧目。
基础牢,民心聚。以创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市为抓手,积极推动人财物向基层倾斜,着力开展制度、阵地、班子、队伍、事务“五位一体”党建基础标准化建设,管党治党进一步落地生根。采取“一定两评三公开”方式对党员实行积分制星级管理,拓展党员管理半径。全面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进一步规范村务财务管理。稳步实现“四项清零”,92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已全部动态销号;“五小一中心”全部实现了提质升级;908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44个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强保障。
涟水春潮涌,风正千帆竞。今日的涟源,人性和温情是这座城市的基调,开放和包容是这座城市的性格。一切生产要素在这里活力迸发,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在这里充分涌现,一粒粒创新的种子在这里萌芽壮大。曾经承载过光荣和梦想的涟源,正用自己的激情和创新,实现着富民强市的理想。这方浸透着“重义崇商,敢做善成”文化精神的土地,正博动着不甘平庸的血脉,充满着博击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昨天,我们激情跨越,递交了完美的答卷。
明天,我们扬帆远航,奏响更为雄壮的乐章。

城市亮化美化工程点“靓”中心城区

桥头河蔬菜基地鸟瞰

创安防爆标准化厂房内景
来源:涟源新闻网
作者:廖鹤松
编辑: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