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粮食局党组书记 局长 邱和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思想和科学论断,深入阐释了新时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遵循和战略重点,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粮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应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充分发挥“国家队”作用,成为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可靠支柱。
一、牢记粮食安全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要坚持以自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当前形势的清醒认识,对未来趋势的科学研判。
在实际工作中,一是要增强大局意识、强化底线思维。要充分认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复杂性,牢牢守住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农民增收、市场稳定“四条底线”不动摇,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作为保障民生工作的基本任务,常抓不懈,抓紧抓好。二是要抓紧、抓早、抓实。我们粮食人要以当仁不让的态度,饱满的工作激情,主动承担起推进粮食安全责任落实的任务,既要履行好牵头负责的责任,又要主动为市委政府当参谋出主意。涟源作为全省42个产粮大县之一,抓好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全市上下艰巨而光荣的重大责任。我们要始终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围绕粮食稳定增产,按照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坚决守住全市耕地和高产粮田“两条红线”,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总产持续稳定。
二、筑牢粮食安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在粮食问题上现在是紧平衡,调不好就会失衡。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了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增强对粮食的掌控能力,紧紧抓住粮食调控的主动权。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粮食需求总量巨大,解决吃饭问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粮食安全的任何问题务必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和警觉,绝不能盲目乐观、心存侥幸。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牢固,特别是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够,市场话语权不强,必须用市场化的办法全面提高对粮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作为基层粮食部门,要抓好粮食的收购和储存,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充分发挥粮食储备在保供稳价、应急供应等方面的作用。
三、坚守粮食安全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立足国内基本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这些重要论述,突出了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重要原则,使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更加明确。国际粮食市场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极其错综复杂,将13亿人的吃饭问题寄予其中很不现实,任何时候都要始终绷紧提高粮食产能这根弦。结合我市实际,我们应该抓好收购,让种粮农民有粮卖得出;保证供应,让消费者买粮买得到,既是粮食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必须紧抓不放。
四、做好粮食安全工作
习总书记多次讲到:“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多次强调:“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只要粮食不出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要调动保护好农民种粮和主产区抓粮“两个积极性”,并明确指出“抓农业农村工作,首先要抓粮食生产。”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驾驭全局的战略视野。
在具体工作中,一是要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在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持续投入、全面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加大农业保险财政支持力度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充分保护和调动好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二是要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必须尽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我们要不断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运用步伐,继续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推进以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兴产业技术研发,组织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切实解决好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三是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我市来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注意从不断推进集中连片、田块平整、配套完善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加快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步伐,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方面狠下功夫。
编辑: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