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追忆彭立珊先生
这是一条古老的街巷,光滑的石板路,碧绿的涟河水,弯弯的蓝溪桥……
在爬满青藤的蓝溪桥左边,有一栋古老而别致的三层木板房,著名慈善家彭立珊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多彩的童年和少年。
高翘的屋檐,古老的院落,青青的瓦房,雕刻的神龛,陈家园—— 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彭立珊先生在这里开始启蒙教育。还有五属馆、天皇殿,在这里,彭老先生从小就受到慈善的启迪,仁爱的熏陶。
在蓝溪桥下的墨溪河中,有一对用青石板砌成的古井,酷似龙的双眼,称为“龙眼井”。井里清澈见底,井水冬暖夏凉,味正甘甜,常年不枯。清清涟河水,悠悠故园情。井水宛如慈母甘甜的乳汁,一直滋润着彭老滚烫的心扉……
走下蓝溪桥,是一条用天然青石铺成的石板路,一块块磨得油光的青石板,见证着历史,镌刻着沧桑。青石板路给了彭老太多童年的记忆,忘不了那份乡情、乡音、乡愁、乡恋……
难忘少年骑竹马,回首已是白头翁。几十年一晃而过,但青石板路仍然深深地印在彭老心上。彭老当年就是喝着这沁人心脾的“龙眼井”甘泉,踏着这条青青的石板路,走出小巷、走过坎坷、走向成功、走向辉煌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浓浓乡音,绵绵乡情,曾勾起彭老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彭老的每一丝音信,无不吸引着家乡关注的目光。家乡是彭老永远的牵挂,彭老是家乡永远的骄傲!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1982年,彭老花甲大寿,他老人家情牵桑梓,眷恋故乡,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蓝田光明老街,老街的廖送娥老人至今还珍藏着彭老花甲大寿的大红请柬。在蓝溪桥一带,这里的老人还念念不忘地传诵着老同学、老伙伴彭立珊先生的感人故事,讲述着他艰苦打拼的传奇经历。
光明街的青石板路,走出了不少像彭老这样的名人志士;涟河中的“龙眼井”水,滋润着世世代代涟源儿女。
啊,彭老——您虽已离我们而去,但无论天荒地老、日月轮回,您的善举,您的大爱,像那古老坚实的蓝溪桥,永远矗立在我们的心上!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
古老苍劲的蓝溪桥,见证着彭老难忘的岁月;奔腾不息的涟河水,永远为彭老唱着思乡的歌谣……
来源:涟源新闻网
作者:杨卫星
编辑: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