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吴志奇委员代表民盟涟源市委的发言
我市是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市。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我市长期依赖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由于煤炭价格的持续下行,煤炭行业景气度降至历史低点,受其影响,我市经济下行趋势进一步彰显,特别是2014年,我市财政总收入113063万元,较上年度减少16.6%,仅完成年初计划的74.4%。财政收入的骤减将严重影响我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选择优势产业,转换发展战略,实现经济转型是当务之急。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是当今世界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我市拥有湄江国家地质公园、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湘军故里、《围城》文化、上将故居等一大批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近年来,我市成功创建湖南省“旅游强市”、湄江创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龙山创建国家森林公园、飞水漂流创建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为我市实现跨越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
一、我市发展旅游产业的必要性
(一)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我市资源型城市是在20世纪7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经济结构单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这种经济结构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走出新的路子,建立新的体制、机制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经济转型是通过扩张、收缩、改组、创新等方式,不断优化各产业之问的生产联系、制约关系和数量比例,对各产业进行动态的资源配置,促使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的客观要求。资源型城市的特点是经济结构单一且最终面临枯竭。如果不能建立替代产业,随着行情的波动、资源的枯竭,城市将逐步衰退。因此,经济转型是资源型城市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二、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产业结构初显雏形。近年来,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团结率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加速赶超,成功创建了湖南省旅游强市,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市拥有国家AAAA级、AAA级风景区各一处,三星级宾馆6家,二星级宾馆1家,三星级以上农家乐12家。2014年,全市各大旅游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697.21万人次,创旅游收入48.38亿元,旅游产业初显雏形。
(二)自然资源丰盈富饶。北部湄江国家地质公园集奇、险、壮、秀、绝于一体,具神奇、雄壮、秀媚之特色,其景色观之如画、品之如诗,是国内山水诗画美学的最佳代表地,被众多领导和专家誉为“三湘一秀”、“楚湘奇观”,是我省“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的旅游目的地。南部龙山分四十八脉,雄踞潇湘,势盖衡岳,孕育湘南。留下了药王孙思邈曾定居主峰岳坪峰,采药炼丹,悬壶济世,著《千金方》诸多神奇传说。这里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5000余种草本植物,中草药资源非常丰富,是康体、休闲、度假之胜地。
(三)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我市处湖湘文化与梅山文化交汇之地,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中心城区蓝田拥有600多年历史,抗战时期有“小南京”之美誉,至今遗留着国立师院遗址群、三闾钟楼、钱钟书宿舍、辛亥革命元勋李燮和故居等许多《围城》背景原型遗址;是湘军名将故里,清史立传的湘军名将有11位;拥有大小古祠堂、古宅院、古石桥等古典建筑3200余处;拥有娄底市唯一的开国上将;拥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的“珠梅抬故事”民俗活动。
(四)区位优势日益凸显。我市为湘中重要的交通枢纽,三条高速在境内交汇并设有10个互通,总里程150公里,已形成“一纵(安邵)二横(娄怀、长韶娄)”的高速网络;沪昆高铁经过我市;位于娄底市旅游中心几何中心,南有曾国藩故居,西有梅山龙宫和紫鹊界梯田;特别是长韶娄高速的开通,使我市快速融入长株潭1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三、几点建议
就如何推动旅游产业大发展,实现经济转型提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形成旅游支柱产业。以旅游强市为契机,进一步发挥我市旅游资源和生态、区位优势,抓住机遇,完善规划,强化营销,争创品牌,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着力构建大旅游、大品牌、大产业、大发展格局;推动我市旅游产品从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文化研讨、养生、会展、商务复合型转变,将我市打造成省内领先、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做好留住游客到涟源吃住、消费、带涟源的特产回家这篇文章。力争三年内,接待旅游总人数达3000万人次,年均递增15%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250亿元,年均递增15%以上。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
(二)充分挖掘,重点推进,实现文化与旅游交融。以发展旅游传承文化,以弘扬文化助推旅游。充分挖掘我市丰富的山水文化、历史文化、人文文化内涵,以文化的视角审视旅游,以文化的理念创意旅游,以文化品位提升旅游,以文化传播带动旅游,大力促进文化和旅游的紧密结合。
1.建立《围城》文化纪念馆。以保存较好的谭家花屋和一中校址为依托,将有关钱钟书和国立师范的历史资料和历史文物收集、陈列,让涟源这个建设中的城市披上靓丽的文化外衣,让影响深远的《围城》文化吸引更多的旅游客源。
2.建立湘军文化园。建议以李续宾、刘鸿腾等湘军将领的故居和英勇事迹为核心,以文化品位和自然环境为依托,建立湘军文化园,弘扬湘军精神;建议在城区合适位置建立湘军文体广场,增加湘军文化氛围。
3.建好李聚奎故居。李聚奎将军是娄底市唯一的开国上将,是我市重要的人文历史资源,高规格、高品位的建好李聚奎故居意义重大。建议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把李聚奎故居建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有效地带动和促进我市经济的发展。
4.成立“珠梅抬故事艺术节”。“珠梅抬故事”是我市民间的重要民俗活动,以历代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古典戏曲及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或情节来展示,表达人民为祈福消灾,以实现美好理想的心愿。由于阵容强大,并伴有乐队龙舞,已成为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保留节目,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也是可贵的旅游资源,建议文化部门组织引导,使之成为旅游产业。
(三)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增强旅游承载能力。与高速发展的旅游业形势相比,我市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设施建设明显滞后,成为制约我市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建议多渠道的融入资金,加快湄江与长韶娄高速连接线的建设,加快安大线、龙山入景公路等公路的改造,完善公路旅游交通标识和景区标识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景区停车场和旅游公厕的建设,给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务。以和一国际大酒店等项目的建设为契机,引导和鼓励各种经济成份投资星级宾馆建设,形成以星级饭店为接待主体、其他住宿设施为补充的旅游接待格局。完善涟源旅游商品体系,提高旅游商品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例,努力使咂咂嘴食品、龙山野菜、肖老爷食品等地方名优土特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加快我市旅游信息资源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建成规模容量、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居国内同类城市领先水平的信息通信网络,进一步提升涟源在全省乃至全国信息服务的地位;逐步形成和完善电子信息化管理,开通网上订票、订餐、订房等业务。
(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构建旅游新格局。按照大旅游、大品牌、大产业、大发展格局的要求,整合现有资源,构建“一个中心,两条线路”的旅游新格局。一个中心即以城区的《围城》文化为中心,结合三甲土菜、铎山牛席等特色餐饮和城区星级酒店等住宿设施。两条线路即以湄江国家地质公园、李聚奎故居、桥头河现代农业园为中心景区,结合伏口水膀、珠梅土鸡等特色餐饮业和珠梅抬故事民族文化活动的北线;以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飞水飘流、白马湖、湘军故里为中心景区,结合咂咂嘴食品、天化牧业、三一基地、五江工业等特色工、农业的南线。实现南呼北应,工农结合,推出“涟源三日游”的旅游路线,打出涟源“玩在景区、吃在郊区、住在城区”的旅游口号。
(五)着力宣传,整体营销,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加大宣传力度,在市内重要景区、交通干线、城市出入口和重要公共场所设置旅游形象宣传牌,并纳入相关市政建设规划;市主要媒体要加大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力度,把我市主要风景区作为公益广告播放;在全市各星级宾馆、旅游集散点发放统一制作的旅游宣传品,共同营造浓厚的旅游氛围。要充分利用国内主流新闻媒体平台,投放涟源城市旅游形象广告;建立涟源旅游网站,积极与携诚网等知名旅游网站合作,开展网络营销和旅游在线服务;在主要客源地精心策划宣传营销活动,与本地媒体合作,开展旅游节目和广告互换;鼓励景区和旅行社拓展客源市场。深化与长韶娄沿线旅游城市的合作,主动融入娄底市旅游开发规划,充分利用涟商资源,大力开拓旅游客源市场。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职务
民盟涟源市委专职副主委、秘书长 党派 民盟
界别 民盟
编辑: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