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探访“湘军之源”

作者:彭冬余 编辑:石成 2014-04-25 18:31:07
—分享—

  

 

  湘军名将刘腾鸿故居。

  

 

  湘军故居老刘家。

  千年古镇呈异彩,百年湘军诉传奇。走进历史文化名镇杨市镇,沿悠悠孙水缓缓东下,放眼望去,一栋栋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明清古建筑鳞次栉比,这就是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湘军名将故居群。尽管现已斑驳陆离,损毁严重,但仍不失其庄严和大气。寻根觅迹,探访溯源,一段段尘封千年的历史,一幕幕气吞山河的悲壮凯歌,如时空倒转般重现……

  杨市镇旧称杨家滩,古名集祥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在此建涟道县,隶属长沙国。杨市镇古城起源于唐代,鼎盛于明、清,是湘乡、安化、邵阳交界处的交通要地和湘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盛时“商贾云集、烟火万家”,有“小南京”之美誉,时人称之“把把戏戏南岳山,花花绿绿杨家滩”。这足以说明当时杨家滩的繁华景象。

  杨家滩的繁荣兴盛与湘军的崛起息息相关。杨家滩(旧时包括老杨家滩区和山塘区)是“湘军之源”。据考证,早在太平军进入湖南前,因龙山土匪经常下山扰民,李续宾等人就在家乡操练团丁,保家护院,并多次与土匪交锋。后又应邀带领200团丁前往宝庆剿匪。曾国藩奉旨操办团练时,不仅手无寸铁,且身无一兵,李续宾、罗泽南就带领在杨家滩操练的800多名湘勇赴长沙。从此,曾国藩就以此为基本队伍,扩编为湘军。后刘腾鸿、刘连捷、刘岳昭等杨家滩的刘家军也先后加入。李续宾去世时,咸丰皇帝在亲笔诏书中说他“首倡团练,屡建奇功……”光绪皇帝曾御笔钦定李续宾“功勋最著”,曾国藩也说:“湘军之兴,威震海内,大之者李续宾也”。因此,李续宾不仅是湘军第一名将,也是湘勇前身湘乡团练的创立者,湘军母体“湘乡勇”的主要募集者。

  太平天国起义军进入湖南后,杨家滩地区的李家军、刘家军、肖家军、毛家军、彭家军等都跟随湘军统帅曾国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先后转战18个省,发扬“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舍得死”的湘军精神,凭借自己的非凡才能和过人胆识立下了赫赫功勋,名震天下,誉满神州。在《清史稿》中,有刘岳昭(云贵总督)、刘连捷(安徽布政使)、周宽世(湖南提督)、刘腾鸿、刘腾鹤(均为车骑都尉)、李续宾(湖北巡抚)、李续宜(安徽巡抚)、萧庆衍(安徽总兵)、萧庆高(汉中总兵)、萧启江(布政使)等人立于“国史列传”。还有李宏以(简放提督)、李宏瑞(广东提督)、刘岳睃(四川布政使)、彭基品(西安总兵)、毛际惠、毛福益(均为提督)等50多位三品以上文武大员,杨市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湘军将领故里”。这些文武官员衣锦还乡后,大修宅邸,一时杨市镇豪宅相连,慰为壮观。从杨市镇的胜梅桥顺着蜿蜒的孙水河往下,老刘家、德厚堂、存养堂、存厚堂、光远堂、佩兰堂、师善堂、云桂堂、静养堂等建筑各具特色,气势恢宏,雕梁画栋、景致壮观。

  在杨家滩东边,现保存着一栋青砖花瓦的古老宅院,世称老刘家,是刘氏家族的祖居之地。老刘家始建于康熙四十七年,至乾隆五十六年竣工,分期分区建筑,前后断续80余年,建筑面积三万多平方米。大院由光裕堂、怡然堂、六吉堂等组成,该堂屋以住房多、门槛多、天井多、拐弯多而著称于世。老刘家据说有108个天井,现存48个。其建筑科学合理,纵横交错的走廊把各堂院连在一起,雨不湿鞋,晴不怕晒,冬暖夏凉。刘岳昭、刘连捷等十多位达官显贵都出于刘家,同治皇帝御赐的“大夫第”匾额现悬挂在正门上方,红底金边,光彩耀目。“余庆堂”是刘腾鸿、刘腾鹤在战场英勇捐躯后其父亲所建,原称“鼓松堂”。后来同治皇帝觉得刘家战功显赫、满门忠烈,御赐“余庆堂”,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意。

  探访湘军之源,找寻湘军之魂。沉淀了深厚人文历史的杨家滩湘军名将故居群,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作者:彭冬余

编辑:石成

阅读下一篇

返回涟源市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