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 记涟源市首届“十佳”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茅塘镇柿香村支部书记周德正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那么,什么是美丽呢?又该如何实现呢?正当大家都在热议这个词语的深刻内涵时,踏着金色的阳光,笔者来到了位龙山脚下群山环绕的一个偏僻小山村—茅塘镇柿香村,这里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答案。
远处,连绵的青山云雾缭绕,一片片金色的稻田点缀在山丘沟壑之间;近处,一条纤尘不染的水泥路一路延伸,路旁的小溪清澈见底,错落有致的楼房或依山而建,或伴水而依,时不时被我们惊起的白鹭点缀在天空,仿佑人间仙境,在这里,我们发现了所要追求的美丽。
柿香,这个坐落于茅塘镇南部边陲小山村,几年以前,还是一个穷得叮铛响的小山村,村中无集体经济来源,累计欠债达20多万元,最负胜名是这里的“四多”:党支部书记多(全村26个党员有一半当过书记)、单身汉多、特困户多、不能保收的农田多。“有女莫嫁柿香冲,十户人家九户穷”是这里最真实的写照。
那么,又是什么使这里在短短几年内,由后进变为先进,由环境“脏、乱、差”变为“洁、净、美”,由基层党组织散漫无序变为凝成一股绳。仅2012年,就先后被评为娄底市城乡环境示范村、娄底先进基层党组织、涟源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这一切都与现任支部书记周德正的努力是离不开的。
致富路上的民意“田”
周德正,男,现50岁,为人公正、厚实、纯朴,人称德支书。2008年,他顺利当选为支部书记,但留给他的是一大堆老难问题。村中基层党组织散漫、毫无凝聚力可言;基础设施薄弱,建设停滞不前;进出公路不通,睛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山塘淤积、农业生产步履为艰;村民饮水靠肩挑等等。那么,该如何带领广大村民走出困境呢,德支书也有过困惑,但他都一一坚持下来了,他常说,要带领村民走上富裕之路,就好比要农民种好一丘田,厚实的泥土、充足的水分、肥料、阳光都是必不可少的。
为解决基层组织散漫的问题, 2008年当选后,他先后带领班子成员,从解决“村支书记多”的思想工作入手,一家一户了解思想工作,让大家统一到为村级发展献计献策上来,不再勾心斗角,而是紧密团结在一起,德支书更是把自己的想法向大家一五一十进行了仔细的阐述,那就是“先修路,后引水,富了再把家园美”,他的想法立即得到广大党员组长、干部的支持,也得到广大老百姓的一致认可。大家的支持与帮助便是这厚实的泥土,他的想法便植根于这厚实的泥土上,开始生根发芽。
“路在脚下,行胜于言”,2008年6月,在他的带领下,大家筹资筹劳,仅用时3个月,就硬化拉通了从柿香到枫林的水泥路2.2公里。 2009年初,他又带领一班人,分别下到各组,多次召开村民会,商讨对各组级道路进行硬化整修事宜,除国家补助资金外,共筹备资金90万元,共硬化公路1.8公里,新修公路500米,整修公路2.1公里。今年秋天,随着最后一条从新建组到陈家组的组级公路的拉通,各村组水泥路全部拉通,“睛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彻底成为过去,柿香村的交通出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柿香村地处茅塘最边远地区,农户使用自来水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从茅塘镇区引水,光自来水管的安装费用便难以承承担,前几任支部书记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且村级财政基础薄弱,又无任何集体收入来源,怎么办?德支书充分发挥人脉资源广的优势,村里有几位外出经商的老板,他硬是软磨硬泡,腿勤、嘴勤,同时积极向上级争取建设资金,终于在2011年年底筹足30余万元。德支书带领一班人,兴建了4座水塔,可蓄水200吨,安装出水管12公里,每家每户都用上了龙山的清澈自来水,彻底解决了村民饮水难的问题。
抛荒地里的生意“经”
思路决定出路。柿香村深处内陆,交通不便,是一个典型的以纯农业为主的村。如何引导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村支两委必须走好的关键一步。德支书是个爱琢磨、爱思考的人,他充分根据柿香村背靠龙山,气候湿润,加上又是典型的丘陵梯田地形,决定成立苗圃基地,大力发展珍贵优质苗木业。
为此,他动员全村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种植桂花、红桎木树、杜英树、银杏树、红豆杉等优质珍稀树种,并要求各个小组召开群众会,充分做好群从的思想发动工作,让大家积极把位于山坡上的抛荒地、住宅周边的空地种上优质苗木,并以每株树苗补助1元或一亩补助200元钱的形式,积极鼓励村民多栽植。同时,利用环境整建奖励与种植苗木挂勾,凡是家里卫生搞得好的,村里出资奖励优质苗木,农民积极性很高。到目前为止,村中已投资15万余元种植苗木400多亩。
去年8月,一岳阳来的客商到龙山旅游,听说柿香村有一大片优质珍贵苗木基地,就来了兴趣,当看到成片生长茂盛的银杏树、桂花树苗木基地时,当即与该村签订了50万元的供应合同,并且仔细查看了地形条件,提出与该村村委会成立苗木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共同培育苗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更高了。
厨房厕所里的卫生“哲学”
2012年7月,娄底、涟源两级强势启动城乡环境整建行动,但是,千百年来广大群众的乱扔、乱丢、乱摆、乱放的陋习如何在短时间内加以改变呢?德支书琢磨来琢磨去,通过召开党员组长会,最终决定以组为单位进行卫生评比,以厨房厕所为重点里看农户的卫状态如何。
以组为单位进行评比,每月由各党员组长与相关成员进行评比,评出较优秀和较差的农户,评比结果当众公布,并填写在各组的卫生评比栏内。并由村里统一购买洗衣粉、卫生用具、优质苗木的方式进行奖励,自此,广大农户积极性大大提高。但为什么要看厨房和厕所呢?德支书是这样说的,如果每家的厨房和厕所卫生都搞好了,那么其他地方如屋前屋后、门庭院落肯定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就不愁建不成美丽家园了。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不少道理。在其它村正为环境卫生而愁上眉头时,柿香村的环境卫生却早已入户到室内了。
2013年1月25日,涟源市委副书记宋建明临时到该村开展春节前慰问活动,当看到各农户家干干净净,房前屋后没有任何一片白色垃圾时,不由得说,柿香村搞环境卫生有一套。2012年,该村先后被评为娄底市城乡环境示范村、娄底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等,他们的环境整建模式被镇党委书记李冰玉称为“柿香模式”。
今年3月份,在德支书的带领下,村党员干部义务对3公里村马路两旁进行绿化。全村的绿化,只花了千多块钱的苗木费。村里的各项工作,只要是村支两委和党员组长决议的事情,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从8月份开始,他又领导一班人马重点对环境整建卫生设施的改进,农户的三改(改厨、改厕、改圈)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现已有100多户村民完成了改厕工程,粪水经过三个过滤池后,不仅没有了气味而且能作肥料。德支书算过一笔帐,经过改厕后的“肥水”可以直接用来给苗木和蔬菜施肥,为农户减少了一笔不少的肥料钱呢。真正做到了“臭气不外泄,肥水不流外人田”。这项暖人心的民心工程,让农户们暖到了心卡上。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也许是对美丽家园的最好阐述。德支书这个憨厚、务实的汉子站在新修好的村级活动中心旁对我们说,这两年还有一个计划,就是要打通通往洞门村的通村公路、成立一个经济发展合作社、新建一个篮球场,真正让广大群众的进出不再只有一条出路,新建好的篮球场才能真正让群众不仅家园美,更有美的去处。我们有理由相信,德支书的“美丽家园”梦一定会越来越近。
来源:市委组织部
编辑: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