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涟源市首届“十佳”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石马山镇朱泉村支部书记易建红
易建红,大专文化,涟源市石马山镇朱泉村人。多年来,他致力于农业科技推广,积极推行农业结构调整,生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发展后劲足。2005年以来每年被石马山镇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立功人员,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2010年被评为娄底市劳动模范,2011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神内基金农机推广奖,2012年被授予涟源市种粮大户。2013年被湖南省授予科技示范户。
坚持学以致用,依靠科技发家致富
1983年易建红高中毕业后就在家务农,由于当时既无资金又无技术,一家人每年只能靠家里的3亩多薄田维持生计,经济来源有限,家庭十分拮据。200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市农业局主办的一期新技术培训班。学习期满后,顺利拿到了娄底市农业局颁发的“绿色证书”。后来,他在自家的几亩承包田里实行水稻“绿色无公害技术”栽培种植,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与往年相比,每亩增产50公斤、增收1000元以上。由于尝到了科技增收致富的甜头,他又承包了同村的十几亩地,扩大了种植规模,并不断到市农业局取经、请教。2010年,在市农业局专家的指导扶持下,他将承包的18亩耕地进行了合理部署安排,其中10亩水田全部种上了黑糯米、红米、香米等特色水稻和优质水稻,8亩旱土种上了玉米、秋大豆、油菜等旱粮、油料作物。当年,这18亩作物共实现产值5.36万元,除去购买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成本9880元,共得纯收入4.37万元。
坚持结构调整,多措并举增加收入
从2009年开始,在农业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易建红把抓好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根据市场需求,种植生产效益高的农作物。在他承包的8亩旱土上,进行了药用型红薯和实用型红薯等特色红薯的试验示范。在水稻生产上,大力种植黑糯米、红米、香米等高产高效品种。他还请来了市土肥站的技术人员采集了土壤样品进行检测,推广使用配方肥,在村里成立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队伍,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统一防治。同时购置了拖拉机、收割机、微耕机等农业机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效益明显增加,并于2010年4月1日成立了朱泉村种植专业合作社。
坚持共同致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一个人富不算什么,大家富了才是富。易建红自从有了科学种植农产品的经验,在村里大力宣传并指导村民种植,对群众的问题,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并上门服务,帮助农民朋友出谋划策、解难解惑,耐心细致的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他们。为了进一步开阔农民视野,增长农民知识,他购置了很多种植业方面的书,建立了一个图书室,免费供广大农民朋友学习。同时,他的家也成为一个周围农户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商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应用的场所。在此之后,朱泉村及周边农户的务农积极性和科学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种植效益显著提升,种植大户有效增加。2012年,朱泉村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9%,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收割、稻田还田面积达到了95%,全村种植面积超过15亩的大户达到20多户,全村双季稻种植面积300余亩,种植黑糯米、红米面积超过100亩,种植香米面积超过200多亩,32亩的朱泉水库还开发成为休闲钓鱼基地。
坚持开拓创新,加强基层组织和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全面提高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求村支两委一班人,以扎实的民主作风和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积极进取的精神,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健全村级组织,加强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2012年开展群众工作组建设,朱泉村群众工作组队员紧紧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一服务、七促进,”创新村级管理制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自5月份以来,每月三天的集中工作日,群众工作组队员集中办公,入户走访,宣传法律政策,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化解调处各种矛盾和邻里纠纷和信访隐患,为群众释疑解惑,排忧解难。非集中工作日,村干部每日轮流值班,利民惠民,第一时间掌握群众反馈的各种信息,及时为群众办实事,尽职尽责当好人民的公仆。,分别被娄底市评为“巾帼示范村”、“五好关工委“、“无偿献血先进单位”,被涟源市评为“创先争优工作先进村”、“民主法制示范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0多万元,硬化村组公路10.4公里,硬化公路通组率100%,到户率达70%,投资80余万元整修好水库的防洪保安,2008年5月时任省长的周强亲临水库指导工作,新修1700多米大水渠,新修整修灌溉渠道5000余米,整修电灌站,有效地保障农业生产旱涝保收。加大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2005年新建了180平方的村级活动中心,2007年投入12万余元建立了涟源市首家村级敬老院,建筑面积250平方米,2008年投资3万余元把学校篮球场等设施做好,并绿化校园。全村共建沼气池75口,安装太阳能热水器85台,充分利用本村交通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打造星级农家乐工程,支持农业合作社,带动全村经济发展。成立爱国卫生领导小组,集中对村环境卫生工作进行整治和管理。村干部实行分片包干负责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每月对农户的环境卫生进行评比,宣传健康教育知识,督促村民清扫房前屋后垃圾。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带领村支两委及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村的环境卫生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现已被评为娄底市城乡环境整冶及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2年成功创建娄底市卫生示范村,现已申报创建湖南省爱国卫生示范村。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制定了符合本村经济建设和现阶段生态环境卫生创建的阶段性村规民约。健全治保民调两大组织,用制度约束人、管理人。自生态村创建以来,共开展20次农业技术培训,提高了村民的生产技能;12次法律知识讲座,3次法律知识竞答比赛,让每一位村民做懂法、知法、守法的文明村民,近年内村无聚众闹事、封建迷信、吸毒贩毒、刑事案件等情况发生,无违反地方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定的超生现象;6次民主生活会,开展“星级文明户”、“科技示范户”等创建评比活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星级文明户达到88%,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民”评选活动;近年来新型农业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五保户供养率达到100%。
坚持扎根朱泉,紧贴群众温暖民心
担任村支部书记以来,立志于改变朱泉村的村容村貌,建设和谐朱泉。心里始终装着群众,记挂着群众的冷暖,把村里的事、群众的事看得比自家的事更重要。不计较个人得失,坚持以大局为重,做到不利于群众的事不干,不利于群众的话不说,能为群众代办的事情都是全程代办,同时,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
近年来,组织广大干群开展“四化两型”学习宣传,牢牢把握创先争优活动的总体要求,无偿献血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情,无偿献血,爱心无价,朱泉村是涟源市农村无偿献血的发源地,也是朱泉村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项主题活动,为了搞好这一活动,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开展,朱泉村支两委非常重视。
与无偿献血的结缘还得从2011年3月16日说。朱泉村支部书记易建红在涟源市参加人大会议时,看到了停在市宾馆的采血车,毫不犹豫地上车捐献了400ML血液。由于对血液、生理知识的了解和献血的感觉良好,让他在时隔半年之后的10月17日,再次到涟源市又献了400ML。两次献血都未给身体带来任何不适。同时,作为乡村医生的他也深知血液对救人的重要性。也经常在网络等媒体上看到各大医院出现用血荒的现象。一个发动全村人民献血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产生,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决定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召开了村支两委会议,把想法说出来,立刻得到了另外几位村干部的支持,于是以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将献血的想法进行了宣传。当时有些群众对无偿献血认识不够,不是很了解血液会新陈代谢,依然只认为血是人体的根本,失去了很难弥补。于是,村支两委成员现身说法,把易建红两次无偿献血之后,没有任何不适,把宣传资料和知识向村民宣传,对村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4个村干部分组挨家挨户到有献血条件人的家中宣传,同时把自己的家人、亲属、朋友发动加入了献血者的行列。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后,易建红向镇党委汇报,党委副书记黄木初非常重视,马上和献血办联系。2011年12月14日,娄底市中心血站的采血车徐徐开进了这座小山村,许多村民围着采血车或体检、或填表,易建红领着妻子、儿子、弟弟和其它亲属,还有两个符合献血条件的村干部带头献血,其他村民踊跃参与。村里还有一个共产党员颜培喜和自己的两个女儿,特意还把女婿从斗笠山镇喊来,全家4口一起参加献血,殷红的热血涓涓流入采血包里。有50多人参与了献血,虽然最后只有26位村民成功献血,村民的热情参与让组织者对农村无偿献血工作充满信心。2012年6月25日,朱泉村再次组织无偿献血,有了第一次的献血,村民对无偿献血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村民纷纷发动自己的家属和邻村的亲戚朋友。易建红还把在娄底开出租车的妹妹和妹夫和在涟源城管局上班的女婿都喊来献血,镇村干部率先带头,带领村民有序排队,进行了验血、体检,整个现场气氛一片活跃。流动采血车上,献血者神态自若地伸出手臂,让血站工作人员采血,共有100多余人参与了这次活动,有88人无偿地献了血。
在宣传发动他人的同时,易建红没有停下献血的脚步,从2011年3月到2012年11月,短短的时间里,易建红已献全血5次和采血小板12次,现已累计献血6400 ML,每次,只要血站打电话来说需要捐献血小板,无论多忙也马上抽出时间从涟源赶到娄底进行机采血小板,他说会将自己无偿献血和发动村民无偿献血工作做为自己的一分义务工作,长期坚持下去。这样的公益活动,不仅体现了社会公益事业的人道主义精神,更体现了朱泉村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为构建和谐涟源,健康乡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任职村支书这一职务以来,收获的除了快乐,还有群众对自己的信任与支持。上任7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今后的工作中,易建红打算把村里年富力强的几个组织起来,把村里没有劳动力的家庭的田流转集中起来,统一种植开发,尽量使生产的农产品成规模,形成特色农产品生产链,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来源:市委组织部
编辑: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