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心为民的好书记

来源:市委组织部 编辑:石成 2014-04-01 11:26:13
—分享—

副标题:——记涟源市首届“十佳”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杨市镇杉松村支部书记周学信

  周学信,男,汉族,1954年出生,初中文化,200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涟源市杨市镇杉松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作为“杉松村的当家人”,他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矢志不渝的追求强村富民之路,他以自己的模范行为赢得了全村党员、群众的信任和拥戴。

  临危受命——我来扛

  周学信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永不服输的精神、良好的经营头脑,经过多年打拼,自家积累了不少财富。由于平时为人正直,乐善好施,许多村民强烈要求他回家带领村民致富。2005年,他毅然放弃了外面的事业,回到家乡,立志要改善村民生活,实现全村脱贫致富。可当时面对的是一副烂摊子:基础设施薄弱、集体经济一穷二白、村内卫生脏乱差,村务管理混乱。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当时村民最迫切的要求:把进出村2公里的主路扩宽硬化。当时修路一没资金,二是群众对村干部也是极不信任,村情复杂。可他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在党员组长会上立下军令状,保证一个月内完成任务。他牵头组建一个公路筹建班子,然后带着一班人马夜以继日,四处筹资,同时发动群众积极支持参与,几经努力,终于在一个月内顺利的完成了任务。这也让他赢得了村民的信任。2008年换届,他以高票当选为村主任。

  班子团结——我来带

  杉松村位于杨市镇中部,人口分布散,以前,村支两委关系不团结,村干部不想干事,也干不成事,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群众经常到市、县上访。2009年周学信任杉松村党支部书记后,如何改变杉松村的面貌,如何为群众办实事,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经过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促膝谈心,查找原因,最后他得出结论,当前首要问题就是要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严于律己,做好表率。作为一村的“当家人”,他深知,自己的言行就是教育引导干部的最好事例,只有自己办事公正,班子成员才会正。正是他的兢兢业业,杉松村“两委”班子重新焕发了活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干事谋发展艰苦创业现佳绩。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逐步树立起来,党群、干群关系改善了,老百姓纷纷说:“有事就找村干部”、“有了党组织我们奔小康就有希望了。”

  建章立制,按章办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上任以来,针对村支两委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周学信着手建立健全了村支两委议事和值班制度、党务村务公开制度、财务制度、任期工作目标制度,制定了一系列包括治安、环境整建等村规民约,并将村规民约和各项制度印成小册子发到每一户,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使村里的各项工作逐步规范起来。村支两委按章办事,班子和睦了,群众信任了,满意度也高了。

  致富路上——我来领

  在周学信上任之前,杉松村里经济发展滞后。这一切他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上任后,他把增加农民的收入作为自己“施政”的主要目标。为实现自己许下的承诺,他带领村支“两委”干部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情况,谋发展思路,多次召开会议商讨对策,寻求发展的路子。确定了“农业稳村,产业活村”的发展思路。

  着力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为了更好的让村民发展农业,他带领党员群众大修水利,共投资30多万,对全村原有水渠全部进行了改造和硬化,新挖水渠500多米且全部硬化,新建1处20千瓦的电排。同时全村水利灌溉费用由村里负责,不要群众掏一分钱,为发展农业提供了完善的水利条件。为强化蓄水能力,减少对天降水的依赖,他带头对现有的山塘进行淤泥清理,并投资十几万元对几处重要的蓄水山塘修建了水坝石墙,既解决了自然蓄水问题,又为村民发展渔业资源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条件。今年干旱全村粮食也依然大丰收。

  着力抓好了粮食生产。杉松村作为杨市镇双季稻重点示范片区,为响应上级的政策,做到不抛荒,周学信带领村委班子成员把因外出误工不能及时耕种的农田由村统一集体耕种,今年村集体耕种农田三十多亩。虽然今年干旱严重,但由于管理到位,早晚稻都取得了大丰收,并将收获的粮食以合理的价格卖给缺粮村民,实行耕种、管理、销售一条龙服务。不仅完成了党委政府的任务,解决了抛荒问题,而且为村民减轻了负担。

  着力推动产业转型。为了发展经济,周学信结合村里实际情况,利用当地的优势,他发动村民在村里建立了一个金秋梨基地,大力发展水果产业,现在,金秋梨基地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不仅为村民找到了致富之路,同时也解决了村里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面对取得的成绩,他并没满足,为了更进一步的助农增收,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向村民普及饲养黑山羊的方法,发展黑山羊养殖。村里无偿支持部分土地给村民作为发展黑山羊的专业养殖场,现黑山羊养殖规模已初见成效,前景看好。同时,计划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目前800亩名贵花卉苗木基地正在招商洽谈当中。

  为民办事——我来干

  随着村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村里条件好了,杉松村富裕了,让村民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成为他最大的心愿。“能为群众办点事是我最大的快乐。”他就是用这样一句简单的话来阐释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最近几年他主要为民办了如下实事:

  夯实基础建设,打造美丽村庄。修建村组公路。为了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在这几年,他组织对村公路实行组组通,户户通,并进行硬化,村主要干线修建经费由村全部负责,通组公路由村组共同修建的原则。实行村级亮化。为了使村民晚上出行更加方便,村投资十多万元,架设路灯90多盏,实行全村亮化。投资建设一个高标准的村级活动中心,内设有远教中心和会议室,党员活动中心、各职能办公室、老年人活动中心、图书馆;为了方便群众办事,服务群众专设一个办事厅,并做到每天坚持有人值班;同时为服务好群众的业余活动,专设了老年人活动中心,内设有各种棋牌等休闲设备,以便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投资二十多万元建设了一个高标准的灯光篮球场和一个休闲公园,现在村民中打球跳舞的人多了,打麻将的人少了。结合城乡环境整建活动,每年投资4万余元,使全村环境卫生得到彻底改观,庭院绿化美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着力文明创建,构建和谐村风。近年来,以周学信为首制定了杉松村民文明公约,调动了村民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了村民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自觉性。建立了爱心基金会。每年对部分特困户、重大疾病户实行援助和党员帮扶。对认真学习的高中生,按1000元的标准发放奖励;考上一本、二本的大学学生按2000元标准奖励。村里一位残疾人在湘潭捡破烂,不幸受重伤,家庭有困难没钱住院,在医院拖救期间,周学信知道消息后,立即开车前往湘潭了解情况,当时其家属均已放弃治疗,后经其劝说并四处帮忙捐款,最终使其得到了及时的治疗。解决看病难问题。为了解决群众看病难,杉松村投资建设有门诊病房医药保管、病床为一体的高规格村级卫生室,方便了群众看病。同时村民的新型农村合作社医疗费用由村集体承担。狠抓维稳综治工作,杉松村成立了村级巡逻队,做到有人专管、专抓,同时对矛盾做到早调解早介入。涉村重点项目沪昆高铁开工三年多来,没有一件矛盾上交,全部由村解决。杉松村连续6年无上访、刑事、群体性案件,全村呈现出了一片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廉洁自律——我先行

  “公生明,廉生威”。多年基层工作经验告诉他,要得到群众的认可、拥护,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公道正派,必须清正廉洁,大公无私。为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村党支部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周学信支书带领村支两委厉行节约,廉洁奉公,健全财经制度,严格财务管理。实行重大决策,重大开支村民说了算,村干部报酬、村级收入、经济往来等各项开支定期张榜公布,有效的监督了党员干部,提高了党员干部保持廉洁的自觉性。重点项目工程沪昆高铁为感谢周学信在工作上的大力支持,有意将价值近万元的废旧材料让他变卖出售,他婉言谢绝了,业主单位一直坚持,最后周学信考虑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缺乏建设资金,后由村集体出售用做集体收入。

  作为杉松村的“领头雁”周学信支书时刻把提高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推动村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光荣使命,不断自我总结,自我完善,自我加压,积极创新,求实奋进。

来源:市委组织部

编辑:石成

阅读下一篇

返回涟源市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