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全国第二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娄底市首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涟源市国税局退休干部 肖光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您们好!
我叫肖光盛,涟源市国家税务局退休党员干部,现年84岁,大专文化。我今天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心贴困难群众 帮扶弱势群体》。
我于1949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校。记得当时上的第一堂课就是《为人民服务》,从此这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就深深扎根在我的脑海里,铭刻在我的心坎上,成为了我前进路上的行动指南。65年来,不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不论在林业部门还是在财贸战线,不论是在职还是退休,我都坚定不移地践行党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心贴困难群众,不遗余力地帮扶弱势群体,坚持做到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知:“在岗工作的时间是有止境的,而为人民服务的空间是无止境的,应该珍惜有限的生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1991年6月,我光荣退休。当时,我也产生过“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失落感。许多好心人来安慰我说:“肖老,您辛辛苦苦工作了几十年,如今也该颐养天年,享享清福了。”曾经有一段时间在家闲着没事做,我就学着绘画、种花、照相、写写人生格言来打发时光。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但我心里总觉得混混沌沌的消磨岁月不是滋味。心想难道人退休了,为人民服务思想就这样打下“休止符号”了吗?!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彻底改变了下半生的生活轨迹。
那年冬天,我到一个偏远的山村,看望一位70多岁老农民朋友;这是一个极为不幸的家庭,一年前他儿子因触电不幸死亡,儿媳远走他方下落不明,留下一双童年儿女与年老多病的祖父相依为命。看到邻居家同龄的孩子都上学了,孙儿孙女哭喊着:“爷爷,我也要上学读书!”瞅着老人那老泪纵横、无助而又无奈的面色,我的心一下子震撼了;作为一名受党培养多年的老党员,看到还有这样亟待扶助的特困群众,又怎么能安度晚年独享清福呢!我即从身上掏出仅有的500元,嘱咐老人赶紧送孙儿孙女上学。
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家里,这一晚我彻夜难眠,反复琢磨着:一名党员退休干部,应该怎样为党和政府分忧,应该如何为弱势群众解困呢?天亮时,一个大胆的帮扶计划终于在我脑子里形成了;这就是我的第一个“爱心十年计划”:计划用10年时间,实现“三个一”目标,即发动10万人献爱心,募捐100万元善款,帮扶100名亟待帮助的人。
为了实现这个“爱心大梦”,我反复动员发动了周围几名友好的退休干部,一起来做这项工作。我和他们冒着严寒,分别走访了全市20个乡镇、办事处的近100多个贫困村摸底,很快摸出了100多户亟需帮助的病、残、孤等特困户,一一造表登记。从此,走机关、走企业、走学校、走农村,奔波忙碌,乐此不倦。不论刮风下雨,不管严寒酷暑,风里来,雨里去,每年至少有300天以上,奔波在漫漫的募捐路上。
14岁的孤儿郭春花,是涟源市伏口镇柏树村人,她患白血病,孤苦无助,住院无钱医治,整天以泪洗面。得知这个情况,我连夜写好求援书,掏钱先后印刷了800多份,发动梁海洲等9名退休老干部一齐上阵,经过11个月时间的共同努力,共为郭春花募捐善款11.6万余元,使郭春花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得到了及时救治。《湖南日报》以“九老救孤 一呼百应”为题,在头版头条发表了通讯报导,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30多岁的农家妇女龙洪元,是涟源市伏口镇黄陈村人,她因扑灭山火烧成重伤,烧伤面积达90%,急需巨额医疗费抢救。得知情况危急,我连夜协助赶写新闻稿和求助书,跑娄底、跑长沙,找新闻媒体相继进行报道。我趁热打铁,又组织退休老干部募捐队伍,并带领她爱人龙彭隆在短短8个月的时间里,走访了240多个单位,先后发动4万多人献爱心,共募捐善款42.6万多元。由于抢救及时,龙洪元终于从“阎王爷”手里抢回了一条生命。通过植皮、整容,这位“救火女英雄”已基本上恢复正常,还能生活自理了。
经过数年的艰辛努力,到2005年,我终于提前喜圆了第一个“爱心大梦”:发动了11万多人献爱心,共募捐了善款101.2万余元,及时帮扶了108位亟需救助的人。看到这么多弱势人群得到扶助,赢得社会上这么多爱心人士的支持,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归属感、充实感和自豪感。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知;“人的生命的长度是有止境的,而为人民服务的广度是无止境的,应该珍惜有限的年华,把有限的年华,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第一个“爱心计划”实现后,亲人和朋友都对我说:“快七十岁的人了,儿孙们都长大了,该在家享享清福了。还能活多少年呀?不要再出去折腾了。”但我想的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心系困难群众,活为人民而活,死为人民而死。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帮扶社会弱势群体的善事,做到生命不息、永不言休。于是我又大胆地作出了第二个“爱心十年计划”:如果能够活到八十岁,我计划实现“三个三”的目标,即累计发动30万人献爱心,累计募捐善款300万元,累计扶助300个亟需帮助的人。老伴更十分担心,她说:“你还想多吃几年饭不?这样折腾下去,恐怕活不到80岁,你就累倒在募捐路上了”!我说:“关爱他人,快乐自己,好人长寿啊!正是由于我做了这么多的善事、好事,心情才越来越好,身体才越来越棒,我不但要活到80岁,还想要活到100岁哩!如果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受苦受难熟视无睹,人活在世上有什么意义呢?即使死了也不会暝目。”这一番话逗得老伴乐哈哈的,她的态度转了个180度的弯,对我的工作从反对到不管,从不管到支持,她还积极加入了我的爱心团队哩!我儿子也是我爱心团队的成员。
我深知,随着年龄的增大,要实现第二个“爱心十年计划”谈何容易啊?但我想,只有动员更多的爱心人士,扩建爱心团队,奏响“爱心大合唱”,一定能如愿以偿地实现“三个三”的奋斗目标。于是,我不顾高龄,又早出晚归,继续踏上募捐路。在我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精神的鼓舞下,许多党员、干部、教师、职工、企业家和离退休老同志相继加入了我的爱心团队,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纷纷参加了我组织的“爱心大合唱”。我们的足迹,反复走遍了全市20个乡镇办事处的900多个村庄(社区)和300多所学校,还有外地的一些乡证,进一步摸清了亟需帮助的特困学生和特困户的情况,——登记造册,建立台帐,然后,千方百计替他们广泛寻找爱心人士,结成“一对一”和“几对一”或“一对几”的帮扶对子。
孤儿吴心意,是涟源市安平镇长屑村人,父母双亡,与84岁高龄、行动艰难的祖父吴尧升相依为命。原本聪明好学、成绩优异的吴心意,在经济窘迫、生活艰难的困境中,初中未毕业濒于辍学。得知这个情况,我先后三次爬上高山去他家做工作,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一个学期的学费给他,并叮嘱他:“你尽管用心读书,书籍费、生活费,我一定要想办法帮你解决!只有努力读书,学好本领,你将来才有出息,才能帮助别人。”他听在耳里,记在心上。在小吴从初中到大学的5年时间里,我先后为他找了干部、老师、职工和企业家等6位爱心人士,进行“接力帮扶”,共筹集了帮扶资金5.71万元。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吴终于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南京东南大学。现已完成了研究生学业,正准备攻读博士;他入高校的头一天,就给我来信说:“肖爷爷,您对我胜过亲生孙子,您就是我的亲爷爷啊!您用年迈体弱之驱的艰辛付出,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我一定要加倍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刻苦学习,来感恩社会,报答您的恩情!”看到这情真意切的来信,我感慨万千,觉得我的辛劳没有白费,我的付出值得呀!
三甲乡湄水村农妇梁银桂,从小双目失明,生有三个女儿,丈夫梁再元是家中的顶梁柱。谁知在2007年,他下地干活时却猝死在野外,老大、老二初中未毕业被迫辍学,外去打工,老三眼看就要失学,一家人挤住在只有八尺见方的土砖危房内,生活十分艰难。见此情景,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我当即将她家列入长期帮扶对象,先后6年为她募捐了4.2万元,安葬了她丈夫,新建了两间红砖房,并重点扶助她小女儿梁美英读书。在我们的长期帮助下,去年梁美英考上嘉兴大学,但根本无钱入学,急得她整天在家里直掉眼泪。我就赶赴长沙,找顺达房地产公司老总吴美凤等人求援。吴总被诚心爱心所感动,慷慨解囊资助5.2万元。小梁被感动得跪倒在我跟前,泣不成声地说:“肖爷爷,您真是我家的大恩人哪!”我连忙扶起她说:“肖爷爷不算是你家的大恩人,社会爱心人士才是你家的大恩人呀!”为了帮助她喜圆大学梦,去年一年又先后为她找了9个社会爱心单位和人士,共募捐了善款9.53万元,足足准备了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学杂费用。
由于以心感人,以情动人,以德化人。我的爱心善举更感动了省内外数以万计的党员、干部、教授、专家、企业家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结对助学和助困。至2009年4月,我又提前实现了第二个“爱心十年计划”所确定的“三个三”目标:即累计发动了30多万人捐资,累计募捐了善款300.72万元,累计扶助了302个亟待帮助的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知:“个人能量的力度是有止境的,而为人民服务的深度是无止境的,应该珍惜光阴,把有限的光阴,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2009年7月22日,是我的80岁大寿。亲友们前来祝寿,祝福声声,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心愿:“您老人家坚持做好事、做善事,修阴功积德,一定会健康长寿,晚年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也有好些人劝我:“您80岁的人了,不要人招扶已经是万幸了。以后的日子,您就呆在家里欢度晚年,不要再去咸呷萝卜淡操心了。”我笑着回答:“我个人费的力气微不足道,靠的是社会广大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正因为我有了八十高龄,光阴对我来说尤为珍贵,更要一寸光阴一寸金地去珍惜,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发挥出更大的光和热,去实现我的“爱心大梦”,将善事做到生命的尽头!”
当即,我就当众宣布了第三个“爱心十年计划”:假如我能够健康地活到90岁,我一定要继续圆自己的第三个“爱心大梦”,在未来的10年里,还要实现“三个五”的奋斗目标,即:累计发动50万人献爱心,累计募捐善款500万元,累计帮扶500个亟需帮助的人。
八十大寿刚过,我就不顾亲人的劝阻和好心人的劝告,继续奔波在帮扶对象的普查摸底和募捐的路上。然而,毕竟岁月不饶人。2011年4月,从七星街镇土珠村调查募捐回来的路上,我不幸摔伤右腿,导致膑骨骨折,不得不住医院进行接肢手术;术后钻心的疼痛使我冷汗直冒,眼泪直流。但当我想到土珠村特困户肖均平家的惨景时,硬是咬紧牙根。趟在病床上翻来覆去,左思右想,今后的路究竟该怎样走?一时确也产生一些消极因素。通过反复思考,我就毅然提起笔来,又写出了“世界上没有比失去理想更痛心的事,更没有比实现理想更开心的事。”的人生格言,很快就以理智战胜了我的糊涂观念和伤痛,想到萧均平家的不幸遭遇,我刚出院不久,就拴着拐杖,一跳一跛地继续为他捐款,先后将近一年,奔走了120多个单位、学校和企业,参与捐款人数达2.2万余人,共募集善款15.84万元,使他儿子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挽救了一个即将崩溃的家庭。
原来萧均平是涟源市七星街镇土珠小学一名退休教师,小儿子在20年前患重病因未及时诊断死亡;大儿子萧志勇(系代课教师)又不幸患上尿毒症,做透析需要大量医疗费用。靠他微薄的退休工资显然是杯水车薪。通过我的救助,避免了这位人民教师再次造成丧子之痛。
2013年3月,渡头塘镇胜旗村14岁的中学生聂智聪,不幸患上白血病,家里已债台高筑,无钱医治。在万般无奈之际,他的父亲聂成初,几经周转找到我求救。我首先感谢他对我这个老党员的信任,然后带着他往返于长沙、娄底,求得各级领导和新闻媒体的支持,前后三次在《娄底晚报》刊登长篇求救报道。接着,又广泛发动组织爱心团队,动员140多家单位、学校和企业大伸援手,发动1.9万余人献爱心,共募到善款21.1062万元,其中捐款万元以上的单位有5个。特别令人感动的是蓝田新建街居委会一位不愿留名的爱心女士得知情况后,悄悄地将一万元捐款,汇到了聂智聪的求助账户上。由于抢救及时,一个挽救生命的奇迹出现了!小聂的病情完全好转,即将复课读书。
同年10月,一场横祸从天而降,三甲乡玉峰村梁佳敏一家三个少女顿时成了孤儿。她父亲梁承义,于2006年开摩托车出租不幸被坏人杀害,母亲患重病相继逝世。三个少女失去依靠,面临失学,我得知讯息后,就立即书写印发求援书,带领她们不分白天黑夜地奔走呼救。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联系到58个单位、学校和企业,并及时帮助为她们向民政部门办妥了孤儿救济手续,共募集和落实扶助资金18.2162元。短时间内让三个孤儿摆脱了困境,为她们继续升学铺平了道路。
“天下高龄皆父母,人间晚辈尽儿孙。”扶贫助困,我不论亲疏、生熟、地域、对象,视大家为小家,心向五湖四湖;我帮扶的对象既有涟源的,也有娄星区的、冷水江的、新化的、怀化的、安化的、茶陵的、长沙的等等;资助的对象更是遍布全国各地,既有省内各地的,也有浙江的、贵州的、北京的、香港的等等。2001年,在《三湘都市报》看到安化县羊角塘镇银溪小学,一位叫王俊喜的8岁学童,因他父母都双目失明而辍学,我就和老伴商量,及时从邮电局汇去了200元的学费,一连寄去了13次,直至高中毕业。涟源市有100岁老人38名,为了帮他们拍个幸福照,我爬遍了涟源的山山水水,已拍摄了22位,放大后又亲自上门奉送。
特别是一批批难以成才,甚至根本无法成才的孤儿和单亲儿,这些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要想培养成为研究生,博士生,实在是连想都不敢想,在我的长期扶助下,却梦想成真,一桩桩活活生生的动人事例,已载入了我的助学历史档案里;在我所扶助的641名大中小学生中,有121人是孤儿和单亲儿,他们有84人进入了二本以上大学,其中读重点以上大学的有19人,读研究生的有6人,读博士生的有3人(共有4名博士生),这三名博士生是:①浙江大学王伟姣,是涟源市六亩塘镇荆桥村人,父亲早年亡故,母亲在一学校当切菜工,还有个弟弟在湖南大学就读。我为她姐弟俩从读初中起就进行长期扶助,先后找上9个干部、老师、企业家、单位,共计资助学费达114000元。②考取华中科技大学读8年制医学系的龙梦超,是涟源市湄江镇香兰村一个孤儿。他5岁死了妈,11岁死了爸,祖父无抚养能力,由外婆带大。他从小聪明好学,2012年高考以优异成绩被该大学录取。但8年的学杂费用最少需要10万元,这对他来说确实望尘莫及。对于这样的高材贫困生,绝对不能放弃,我千方百计,在短期内先后为他找上了9个资助对象,资助金额达8.54万元,爱心人士王桃玉,准备资助他3.2万元,他恳切激情地拒收,并恳请王阿姨转助给别的贫困学生(后转给荷塘镇东村村单亲儿特困生李俊)。③现在南京东南大学读研即将读博的孤儿吴心意。(前面已汇报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2013年8月的酷署炎天,我又拖着跛腿先后6次往返于长沙,共募集助学金25.3万元。特别令我十分欣慰的是,这一年的辛勤努力,共募集捐款和助学金共达113.3624万元,创造了历年来募捐善款的最高纪录,提前超额完成了第三个“爱心十年计划”定下的“三个五”的奋斗目标。
由于我的“爱心帮扶”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广泛认同和大力支持。到目前止,已累计发动了70万人献爱心,已累计募集了562.0709万元善款,(其中包括本人捐款及费用9.5多元。)已累计扶助了702名包括学生在内的重伤、重残、重病、五保老人等六种亟需帮助的弱势人群。在帮扶的学子中,考上二本以上大学本科的有254人,其中读全国10所名牌大学的11人,博士生4人、研究生14人。我首倡的“实帮实、面对面、现兑现”的“爱心帮扶工程”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仅助学方面的帮扶对子就有573对。
回顾退休以来,我只是做了一个共产党员践行党的宗旨和走好群众路线所应该做的事,帮助特困群众尽了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但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高的评价:我先后荣登“中国好人榜”、荣获“国家税务总局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湖南省三好老干部”、“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金牌义工”、“湖南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湖南省扶贫助学先进个人”、“湖南省孝亲敬老之星”、“娄底市首届道德模范”等娄底市级以上殊荣达25项。
“老牛自知黄昏近,不用扬鞭自奋蹄”。我深知,岁月难留,青春不再。我已是84岁的高龄了,余下的光阴已来日无多。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要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尤其是亟需帮扶的特困群众,就会青春不老、活力长存。长期从事“爱心帮扶工程”,让我感到活得很充实、活得很幸福,活得更有价值!人总是要死的,我虽然无能力伸展生命永存的长度,但有毅力拓展生命奉献的宽度,更有魄力施展生命价值的高度,在我有生之年,更要尽自己的努力,继续去帮扶更多的弱势人群摆脱困境,做到永不言弃,永不言休,生命不息,奉献不止,让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永不褪色,让奉献精神在“爱心帮扶”中发扬光大,让有限的人生在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不断升华!
最后,我再次深深感谢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以及全国千千万万的关爱和支持我工作的爱心人和好心人,祝好人一生平安,祝好人永远幸福!顺致崇高的敬礼!
谢谢大家!
编辑:石成